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现实选择应是将视野拓展到国际,在此基础上寻找我国自己的构建路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市场前景和需求是广阔而又巨大的,“制度精神”的探究、“制度规则”的完善和“实施机制”的健全也都需要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不断摸索、适应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3.
近期,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各地纷纷出台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据人民网报道,2009年10月26日,成都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五项禁令),除封杀奥数外,还囊括了清理中考加分、严禁违规补课、规范招生行为等众多相关规定。一天后,教育局开通的五部热线电话,全部爆满;仅在成都市教育局网站上,该新闻的点击率就达到13万次;来自各方面的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4.
由冲突到分享:素质教育政策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政策以公共利益至上而疏于对学习者及其家庭的教育利益诉求的关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博弈与冲突的外在表现.素质教育政策应通过制度变革,促进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教育利益分享,实现公利私益和私利公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和谐: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以促进初等教育自身结构及与整个教育体系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以及儿童自身和谐发展为核心和旨归的。具体表现为:教育发展与投入政策的优先取向,教育机会与资源配置政策的均衡取向,教育管理与体制政策的民主取向,教育目标与质量政策的人本取向。这对我国现阶段初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和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阮成武 《教育研究》2021,42(4):52-63
历史上,思想家和教育家描绘的“美好生活”皆与教育内在联结,构成一部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寻绎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其创立的社会发展理论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实现对各种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寻绎的理论超越,为教育与美好生活关系构建提供学理依据和思想基础.现阶段,教育与美好生活可谓期盼与制约并在、动力与压力交织,需要从各种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寻绎中获得启示,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批判超越取得的理论成果中国化和现实化.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发展的时代方位,需要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所标定的新的历史方位,围绕美好生活及“更好的教育”,不断摆脱“物的依赖性”,明晰教育价值、目标、体系和路径,探索形成新时代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理想及其实现的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融合的新形态下,探索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改革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新途径。通过对10所省属师范类院校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的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学生的满意度有待提高,教师工作任务偏重,公共课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建设有待加强。以问题为导向,从网络公共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网络教学评价三方面论证开展研究生公共课在线教学的可行性,并提出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一体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教师形象的现代重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形象作为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和内在素质的外化与表征,可以解构为师表形象、师道形象和师职形象三个主要方面。传统教师形象的现代重塑,就是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角色行为以及各种价值关系的转换与重建,从而由学为圣贤的道德楷模成为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由慈爱威重的师长权威成为民主互动的良师益友,由价值悖离的圣职形象成为价值均衡的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9.
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使两者的关系由隔离、分化、矛盾和冲突正走向整合、共建、衔接和互动,实现共生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共生发展包括四个层面: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共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共生,教师教育与教师市场的共生.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但同时遇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困惑.其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科学生产与应用、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瓶颈"现象——即教育科学的"春风"难度"玉门",吹进教育实践的广阔原野.现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严重隔膜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效能在于探索教育规律,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因此"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得不是教育科研活动的终结,还必须变成果研究人员的占有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占有,使教育科研成果通过各种途径社会化,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教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