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20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李兆生 《武当》2004,(1):44-45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当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建设社会人生的今天,那些古老神圣的话题,仍然回荡不已。探索通向宇宙深处的神奇力量,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以及越来越强烈的回归自然的追求。悠久的传统东方文化给予人们智慧的启迪,使人们孜孜不倦地回味和思考,而社会物质文明的长期发展,也使人们得以从生活重  相似文献   
2.
李兆生 《武当》2005,(4):12-13
真正传统的修真,形成了完整的学术思想,形成了系列的体系以后,就有了完整的功谱,有练功的图,有指印即手印的造形,还有口诀。有指印这叫做"以形鉴真",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功夫里,一种功法好不好,不用问,不用说,你就看练功的人手印造形和做功的姿势,就能反映出来他的功夫己经进入什么层次了。口诀是"以音弘法",用声音来震动自己的身体。口诀并不是所谓的"宇宙语",真正的口诀念出来自身有体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念"嗡"慢念,拖长声音念,念时自已仔细体会感觉,颅腔中会产生振动,像有东西从里向外冒出来一样。睡觉不好的总爱生气,一生气头就痛,精神衰弱的人就多念"嗡"这个字。真正的口诀"以音弘法",并不是说一个字念一年才有效果,而是一念就有感觉,立竿见影的才是真正的好功法。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4.
三昧真参法     
李兆生 《武当》2005,(1):3-5
衡量正宗与散流的标准是"三昧真参法"。 "三昧"指什么?三昧就是精、气、神。不光是练功、修道,中医治病人,享尽天年都离不开精气神。小腹里是元气、精,颅腔运化的是神,在精神之中往来者为气。精、气、神在体内各有各的位置,并相互转化,所以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在我们传统的内容里边,神传的修为是"化神为气",然后是"炼气还精",这个就是说,是人再造精神。  相似文献   
5.
李兆生 《武当》2005,(2):6-8
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灵气就是真元之气。“金气”是真元之气阴阳交感时的“黄芽”。王重阳和丘处机祖师都说:“黄芽为丹始,黄芽不是丹”,黄芽是炼金丹刚开始时出现的金气。张介宾曾说,宇宙间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难以坚强。金气“坚而不毁,历久不散”,这就是所谓“金丹大道”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兆生 《武当》2004,(7):45-45
《清·医方集解·勿药元诠》中指出:“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由此而知,静功在过去的年代中是较为普及的。儒释道三教都有静功的修炼法。有关静功的修炼学习方法,各家有各家的传授,三教九流泛化于俗,因传承不同,层次上有很大差别。如果仅停留在外表上观看,不去切身的体会,可以说外行人不容易分出  相似文献   
7.
李兆生 《武当》2004,(5):55-57
修真有这么两句话:“元气润大千,周野全四极”。体内的元气向上薰蒸的时候,润泽着身体.身体内外所有的地方都薰蒸到了。什么是“薰”,什么是“蒸”呢?“薰”是一种火力,是指阳气得到震动以后向上走:“蒸”是一种水汽,下面的水热了向上冒出来的汽:“薰”与“蒸”是一阴一  相似文献   
8.
李兆生 《武当》2005,(3):13-15
真正的传统修真要讲功德,除了进行学术研究而外,还要说一些真实的内容,要使大家能识别江湖的、流行功法中的一些谬误,要做正本清源的工作。 真我出游,"飞灵入窍"是过去师父带徒弟的一种宗传办法,传一个保一个。所谓"飞灵入窍",是带功人将自己的能量经过运化,打入受功人的关窍之中,成为一种能源。在过去,这个  相似文献   
9.
李兆生 《武当》2003,(5):8-10
  相似文献   
10.
武当玉环桩     
李兆生 《武当》2001,(5):9-10
丹道自古流传,远可追踪汉唐,当时诸众仰崇道迹,故留下丹脉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