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反复是各种文体申广泛运用的一种辞格,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两种,作用都是强调感情、突出思想。例如: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相似文献   
2.
小引人生40年,包容14000多个日日夜夜,就在最近一年某个冬天的日子,“我”一个人在房里看书的时候,听到了墙根下一只蟋蟀的叫声,而且以后又有了多少次这样美妙瞬间的经历。正是这么一件始于瞬间的小小昆虫发出叫声的细小事由,引起了作者关于人生、关于人的朋友这一庄严主题的思考。记述这样一桩小事不能小看的感受的文章,正好用采后发我们思考如何用文字生发自己对美妙瞬间的把握。所谓小题大作,其实和大题小作是相辅相成的:从题材说是小事,小事却可以往大里说;从题目看又是有关品味人生、思考人类与世界关系的重大话题,但偏从蟋蟀叫的小口子来写。  相似文献   
3.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熟练而正确地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这个道理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高中语文复习阶段,在针对高考而设的模拟检测中,却常常忽视这个根本点,而设计出了远离实用的题目,超纲脱本,耗费不少的时间精力。例如不少复习资料中就编进了这样一种题目,就是把一首律  相似文献   
4.
小引高尔基说过:“要细心地、时时刻刻细心地倾听您自己,以便正确地知道——这是谁说的?”这里一位高中三年级的同学对自己想当作家的心声凝神倾听了一番,自个儿把这种在心灵深处“千呼万唤”了多少次的心声听了个够,而且淋漓尽致地对它作了破译。借他对心声破译的求取,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倾听自己的心声,从中得到一点来取破译自己心声的门径。  相似文献   
5.
从功用、方法、注意点和读者正确理解等几方面阐述诗词用典问题,在强调用典重要的同时,也避免了以现代性、创新性等为由否定用典作用的偏向。  相似文献   
6.
布朗小姐     
“维娜·布朗小姐”,她在黑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一手漂亮的圆体字,写得无法挑剔。她是我们五年级的老师。她的名字应该刻在纪念碑上。她点名的时候,声音就象她深棕色的漂亮眼睛的表情一样柔和。有一次,她叫爱尔文·阿伯任起来答问,他却说:“我知道,但是说不出。”教室里发出一阵偷偷的笑声。布朗小姐一边鼓励地说:“试试看。”一边耐心等待着,等到确实知道他答不出,才对一位举手的学生说:“告诉爱尔文,3/8的1/5是多少?”有时我们迟到了,在路上就想好了借口,但当我们满脸通红,气喘吁  相似文献   
7.
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形成展开的,一个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都与一定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脱离语言环境,句子就只能作为静态解剖的对象,具有词义加语法构造的意义,很难说它能代表特定的什么说话用意。 就说“你还没死啊”这个句子罢,它是一个感叹句,主语、状语、谓语一应俱全。可是它究竟是表达惊奇、惊喜、厌恶还是诅咒的感情?孤立地怎么看,也看不清楚。只有当语境是“在棋馆儿里头,棋友们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俞敏《我要说的四个意思》,见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由于“熟不拘礼”的作用,才用来表示亲热友好的问好意思。 所以,全面探讨语境对句意的取向作用,实  相似文献   
8.
一个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使用了相同的词语,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做句内错位反复。它与一般反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相同词语之间不是平行对等关系,而是处在句子的不同成分位置上。例如: 他充其量只能是一支指挥棒,而不是指挥 指挥棒的指挥。(《中篇小说选刊》1991.6.87页) 后一句中的三个“指挥”,依次充当句子的谓语、定语和宾语,这显然是作者有意在句子的不同成分间使用反复修辞手法,利用兼类司的多种功能创造句子结构上多样的统一,追求整齐中的变化、谐调中的错综,达到谐趣的表达效果。在汉语中,这样的语法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使得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跟一般的动宾关系不同,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动词,有时是一般用法,即动作由主语发出,有时却是使动用法,即动作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分析,才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鸿九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 例①的“从”是一般用法,是主语“张良”发出的动作,全句译为“张良这时跟随着沛公”;例②的“从”是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