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声乐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系统的艺术学科,同样是一种需要满足观众听觉与视觉享受的艺术形式,所以对于声乐演唱人员的专业演唱技巧以及舞台表演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声乐专业学生不仅能够独自进行专业、完美的二度艺术创作,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舞台表演能力.高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时,不仅需要通过自身的声音、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一系列的方式来演绎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故事、表现作品的情感,还需要调动全方位的表演能力来打动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开展中,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使声乐专业人才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表演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部分高校声乐专业大学生对声乐教师的心理期望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富有趣味;教师知识面广,声乐歌唱技能全面。本文供广大声乐教师参考,以便不断完善自己,改进教学工作,满足学生对声乐教师的心理期望。  相似文献   
3.
太原莲花落植根于三晋文化大地,它的艺术特色独特鲜明,旋律优美、语言丰富、节奏灵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种说唱艺术,借鉴融合了相声的艺术手段。其中也使用了很多重叠语句,因为这些独特的语言使其诙谐幽默、风趣,常以讽刺的口吻叙述故事,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将生活中碰到的各类故事编写成曲目,风趣幽默的表达出来,带给人们无限欢乐。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声乐艺术是被人们广为学习和运用的音乐形式之一,其中练声是学习声乐最基础的训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用的练声方法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本文从练声在歌唱中的意义、练声的方法及等方面来论述练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艺术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有多种形式,音乐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动听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来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在欣赏过程中是一种情感体验,会产生情感共鸣;在大学里开展音乐教育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联想能力,激发创造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加强大学生音乐教育的培养,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歌唱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完美的歌唱表演及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与内容结合,是我们声乐学习者所追求的艺术表演的最高境界。歌唱艺术是一种以歌声来表达感情的方式,但是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对于歌唱的演绎同样重要。本文通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阐述了舞台表演对歌唱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灵秧歌是山西地方戏剧种之一,也是雁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剧种,汇聚着浓厚的风土民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它的历史渊源流长,唱腔优美激昂,它的的创作发源于民间,经过漫长的发展,从民间小戏逐步发展到具有独特唱腔特点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秧歌剧种,如今已经列为大同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8.
王志信先生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其中大多数都属于民族声乐作品.他的作品题材类型风格多样,旋律特点优美流畅,富有亲切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很大的艺术魅力.曲式创作借鉴外来的作曲技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被广泛传唱,并且受到声乐艺术理论工作者的推崇,他的作品演唱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成为本科院校教学及音乐会演唱常用曲目,他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教学实践和声乐演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艺术歌曲词典雅、曲精致,词曲搭配的相得益彰。许多优秀作品被选入高等院校的教材,并成为声乐学生经常要唱的曲目。要使这些作品由精致变为生动,并且赋予这些优美作品“生动的生命状态”,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这首先需要演唱者对整首歌曲作品感同身受;再熟练运用演唱技术,对作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上党八音会是山西较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上党八音会是盛行于山西长治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载体,表现出鲜明的风俗文化特色,在中华民族艺术花园中绽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