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向读者第一次展示了贾府的环境和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对贾府的方方面面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一部分里,读者较多关注的是贾府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荣国府主要人物的住所却很少去注意。实际上,解读这几个主要人物住处的深层次奥秘,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方面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2.
(一)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这是一首喜雨诗,请结合每一联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久旱降甘霖的喜悦之情的。 (二)乡村四月 翁卷  相似文献   
3.
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咏史诗产生很早,《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雏形,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无言之美》)而意既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文学讲究的是含蓄。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5.
6.
在诗歌的海洋中,有一种较为另类的诗,它在行文上有其鲜明的特色:诗的前一部分语言上故意显得平白如话,甚至不像是诗歌的语言;而后一部分却在前一部分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异峰突起,化腐朽为神奇,卒章显志,给人以极强的审美享受。这类诗姑且称之为蓄势诗。《登山》即可作为这类诗的典范,相传为北宋司马光暮年登山时所作,全诗如下:“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乾  相似文献   
7.
自汉代以降,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一个传统的诗文题材,人们借此抒发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词客各抒胸臆懑"(董必武),使得咏昭君的诗歌蔚为大观。其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情昭君出塞的遭遇,抒发昭君内  相似文献   
8.
传说佛陀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要“自以为灯,自以为靠”,意思是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之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自己救自己。说得真好。雷抒雁的散文诗《蚕》也阐述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不期而遇的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小女孩突然对母亲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台风。”这一莫名其妙的喜好是由什么魔力造成的呢?张晓风在作品《那夜的烛光》中为读者作了诠释:台风之夜,因停电而点燃了蜡烛,小女孩秉烛走在烛光里。母亲在不经意问说了一句称许的话,说她在烛光里走来走去的情形“看起来像小天使”。在那个夜晚,母亲“制造了一个天使”。于是,小女孩便“喜欢自己在烛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觉”,“竟附带也喜  相似文献   
10.
在《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和《&;lt;宽容&;gt;序言》中,鲁迅先生、俄国作家契诃夫和荷裔美国作家房龙分别塑造了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鲁四老爷、别里科夫、守旧老人三个旧思想、旧秩序卫道士的形象。若将三个守旧形象加以比较分析,可从另一视角来更好地探究作品的主旨及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