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2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从田野调查的角度看,过去依据单字定调类不具有充分性。为充分贯彻对立原则,需要找出调类最大对立环境,然后根据最大对立环境中对立的数量来确定调位。单字原则是双字原则的特殊情况,即双字组合中的另一个字为零。兰银官话应该为四声调方言,双字组出现的四声调对立并不是连读变调的结果,而应该是本调的保留。有些地方声调在单字调和部分双字调中合并,并不等于兰银官话只有两个声调或三个声调。  相似文献   
2.
<正>题记据汉代文献记录,中国有丝绸沿海路传播。此后丝绸沿海路传播的记录不断增加。学者们称海上丝绸传播线路为海上丝绸之路。宋代开始又有大量陶瓷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又有学者提出陶瓷之路的概念。为弄清茶的海路传播情况。笔者多年来沿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考察了一些枢纽地带,包括广州、澳门、台湾、厦门、泉州、福州、海南、北海、宁波、舟山、日照、崂山、莱州、烟台、大连,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的相关海湾  相似文献   
3.
茶马古道:翻越世界屋脊带的远征古道欧亚大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以喜马拉雅山脉(南)、帕米尔山系(西)、天山山脉(北)、青藏高原(中)和横断山脉(西)汇集成的世界屋脊带由于地势艰险,气候复杂,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几个文明发源地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正题记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组成的茶马古道语言文化联合考察队近年来对珠江流域、赣江流域、闽江流域的两栖茶路作了考察,最近特别对钱塘江流域的茶马古道作了初步考察。由于核心汉文化几次南移,钱塘江流域的农业、科技、商业得到高度开发和发展,茶叶技术也同时得到发展。随着僧人恃茶性的形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对兰银官话银吴片平罗方言中的"给"字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给_(介词)给_(动词)给_(助词)"的形成机制。通过与兰银官话其他方言的比较认为"给"在平罗方言与兰银官话其他方言中存在差异。参照"给"的语法化研究,"给"字句的部分来源呈现出汉语内部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平罗回汉民族使用"给"字句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其差异表现出"给_(介词)给_(动词)给_(助词)"这一特殊用法来源于回族汉语,并影响了汉族汉语,而回族的用法可能是受到了阿尔泰语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今年夏天,我们计划在中国西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察,就《科学中国人》记者刘青提出的问题,及其他关注此次考察活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在此一并作答。问:您们今年夏天计划在中国西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考察,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考察。答:谢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对茶马古道研究的长期支持。这次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联合考察,可以简称为丝茶古道联合考察。  相似文献   
7.
一个缺失的环节 <史记>开篇<夏本纪>描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夏朝到底是否存在.是国内外学者多年讨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要研究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如果能够证实夏朝的存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提前到公元前2千多年前.  相似文献   
8.
题记: 在喜马拉雅山和滇藏川横断山深处至今还行走着马帮,其规模和出没频率在世界上其他古代马帮活动地带已经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9.
题记丝绸、陶瓷、茶为古代海路传播的三大物质,茶最终以最大贸易额的比例在远征海路上传播,当时的始发点是在广州。25年前,我和木霁弘等徒步三个月首次考察了滇藏川茶马古道,开始注意到很多古道分支突然在江边中断。茶马古道如何连接水路走向海路,一直困扰着我们。12年前,我和木霁弘、杨海潮考察了滇桂交界处的剥隘古镇,那里很深的马蹄印突然在剥隘江边中断,昔日的码头已  相似文献   
10.
题记据汉代文献记录,中国有丝绸沿海路传播。此后丝绸沿海路传播的记录不断增加。学者们称海上丝绸传播线路为海上丝绸之路。宋代开始又有大量陶瓷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又有学者提出陶瓷之路的概念。为弄清茶的海路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