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9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类(classification),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资源分类也不例外,它是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所谓资源分类,是在比较资源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将资源归纳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把资源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资源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级别的系统,即为资源分类.通过分类,可使繁杂多样的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为进一步分门别类地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另外,由于科学的资源分类系统能够反映资源内部规律性的联系,因而可为人们认识某一具体资源提供认识上的向导.可见,资源分类在资源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评价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评价的内容随着服务目的之不同而有别。就服务于大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评价而言,应包括三大内容①:土地适宜性、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效益。此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其中,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后续两种评价的基础。我国从1978年开始,就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进行了具体实践,编制出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以及许多地  相似文献   
3.
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和措施,也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体系的重要意义、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提出了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包括3条基本原则、9项内容和15个具体行动措施。为保障生态友好型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支持、社会监督和技术管理5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杨子生 《资源科学》1994,16(5):16-24
耕地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佳,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已日益成为当今云南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拟在全面剖析云南省耕地资源危机的基础上,探讨解决这一危机的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有关政策、计划和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子生 《资源科学》1989,11(6):49-58
土地生产潜力(以下简称土地潜力)系指土地具有生产某种生物产品(如粮食、树木、牧草等)的能力,一般用单位面积产量来表征。它是土地的最本质属性,是反映土地质量高低的重要要指标,因而也就成为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四川省西昌市(指原西昌市,即不包括西昌县》为例,对土地潜力评价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川省土壤资源特点出发,针对本省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土壤资源;改良中、低产水稻土;“立体种植”等合理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7.
邹金浪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13,35(2):370-379
本文提出从利用投入和产出效应2个方面测度耕地集约利用,并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3种基本类型:粗放化型、集约化型和过度化型.以处于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江西省和江苏省两个粮食主产区为例,剖析两省2001年-2010年耕地(水稻种植)集约利用的差异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近10a来,城市化水平低的江西省单位耕地面积水稻种植总投入、省工性投入和增产性投入与城市化水平高的江苏省的差距明显缩小,其中省工性投入的差距最小,而江西省的水稻单产,尤其是水稻净利润在2010年进一步低于江苏省;②尽管江西省和江苏省耕地利用属于集约化型的年份均最多,但属于过度化型的年份比例偏高,分别为33.33%和22.22%,这说明两省尤其是江西省耕地产出效应没有同步跟进或者需要进一步跟进耕地利用投入;③江苏省应凭借自身优势推行农业现代化,江西省需增加以增产性投入为核心的农业投入和推行以加大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为重点的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8.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是在新的伟大时代背景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践行。本项研究通过对全国9个省13所高校的66位党支部书记(或支委)进行调查问卷及对17位学院(部门)党委书记进行面对面访谈,发现当前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在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着基础宣传教育不到位、思想认识不深刻、教育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能力提升不明显、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陈旧等实际问题。基于教育培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本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机制,对有效推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利用视角的土地资源分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生  杨诗琴  杨人懿  王佳  吴秋菊 《资源科学》2021,43(11):2173-2191
科学、合理、可行的土地资源分类是切实有效地开展土地资源调查、正确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整治规划方案、以及科学地管理土地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界定土地资源分类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国外6套代表性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和国内已有的8套全国性土地分类系统进行了比较与评析,分析了中国现行土地资源分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中国土地资源分类体系的建议。结果发现:中国现行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分类层次少,基本上只有2个层次,类型数不足,难以准确反映全国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实际应用成效受损;二是分类标准混乱,同一层次存在形式分类标准和功能分类标准并存的现象,科学性和逻辑严密性不足;三是有些地类的分类标准不明确,使部分地类没有了归属,造成无类可分,与用地分类设置“不重不漏”的原则相悖。为此,提出了完善中国土地资源分类体系的相关建议,一是未来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修订须要切实坚持地类划分的6条基本原则;二是可以借鉴英美等国较成熟的4个层次分类经验,并具体提出了四级制的中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基本框架;三是认为可以参考俄罗斯的经验,将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体系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全国土地资源分类体系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土地合理利用区划的若干基本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合理利用研究是土地科学(或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土地合理利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区划,这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规划区域内往往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因而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方向、结构、布局形式以及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分区进行[1]。许牧[2]教授亦指出:土地利用区划这一措施是客观存在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