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体育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柳国顺  于斌 《精武》2010,(5):52-54
二十三、回身孤雁出群去点睛动作:双拳落于腰间并左转身,随即出左拳,拳心朝右,向前上方点击,高与眼平,同时左脚蹬地右脚后撤,使身体后弹一步成左虚步,左拳随之回缩高与肩平(图62,图63)。要点:左脚蹬地、左拳点出同时完成。  相似文献   
2.
一、螳螂双封下动作:立正预备,双手自下向右上弧线封采至胸前成螳螂勾,同时向右侧身后撤右步,右脚落地成右小登山式(图1,图2)。要点:双手的封采动作要柔而速,右脚落地时脚跟宜沉实。用法:设敌出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以右手采敌右手腕,以左手采敌右肘部,向我右后侧顺来势下拉(图3)。要点:双手采敌手臂下拉时,上身要随向右侧身贴近敌身侧,以利进击。  相似文献   
3.
螳螂拳发展到在国内外颇为盛行的今天,其创始情况包括创始人、创拳时代、创拳经过等方面,仍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创始人有王郎说、福居说、于七说、后人托名说等等,而王郎创始说则是压倒多数的观点。但王郎的身份却有世家人、农夫、反清义士等不同的说法。创拳  相似文献   
4.
柳国顺 《精武》2007,(10):48-50
太极梅花螳螂拳技法极为丰富,技击价值很高,易学易练,很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然而要真正掌握并练好此拳,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现今人们学习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快节奏,致使传统的授受法难以适合一般爱好者的习练需要。从习练者的角度来说,如何尽可能地节省宝贵的时间,又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并练好此拳,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笔者略谈一点粗浅的  相似文献   
5.
刘典仁  柳国顺 《精武》2007,(8):16-17
玉环步是螳螂拳中能致人跌翻的著名招式。其独特灵便的技击方式和奇妙绝佳的技击效果,令其在螳螂拳的流传过程中一直颇负盛名。玉环步历来是螳螂拳爱好者重点练习掌握、不断深入研究的技法内容,也一再成为精通螳螂拳的拳师用以克敌制胜的绝招。所谓"一经粘上,则神手难逃",这是对螳螂拳高手施用玉环步而达到妙境的评价。实际上这种评价并非过誉,只是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现象罢了。玉环步能施用得随心所欲而且达到致人跌翻的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柳国顺  于斌 《精武》2010,(6):64-65
三十四、下步翻车往外走 动作:双拳臂交替自上向前斜劈而下,再返上向前斜劈,同时双脚配合双臂的抡劈做小碎步后撤,退一段距离即停步,左拳在左额上方,右拳在右腿侧,步成跨虎式(图98~图100)。  相似文献   
7.
柳国顺  于斌 《精武》2010,(4):50-52
十二、转身回马鞭 动作:左手向右后封采成拳,右拳拇指朝下从左手内向左前插击,左拳拳心朝外置于右肘后,右歇步(图34)。要点:左右手同时动作,上身随右拳击出略向左探。  相似文献   
8.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柳国顺 《精武》2009,(8):18-19
锁口捶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重要拳法之一,属八刚中“迎面直捅”的范畴,是直线短途突击敌人喉部的直拳击法。喉是呼吸通道和发声器官,遭受击打可致人失去语言等功能,故名“锁口”。喉是由几块软骨搭起成为支架以维持气道的通畅,是人体不经打的要害部位,正面受创极易破坏软骨支架,致人窒息而亡,所以历来被列为禁打部位。如“八打八不打”中即有“二不打对正锁口”的明示。有此危险,所以太极梅花螳螂拳在锁口捶的实做练习中,  相似文献   
10.
柳国顺 《精武》2009,(7):52-53
一、采手对练 采是太极梅花螳螂拳重要技法之一,主要是指出手抓人手臂、头发等身体部位或衣服,以进行攻防的手法。采,常直接用于擒拿类招式,又与不同的攻击性动作组成众多完整的攻防招式。拳谚说:“螳螂使出双手采,罗汉也摔下风头。”以此强调采的实战功用和价值。太极梅花螳螂拳运用两人的采手对练形式,锻炼缠采、托采、压采等技能。分高位骑马式缠采、高位登山式缠采和高位登山式托压采等对练法。具体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