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1.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11,(1):1-7,125,128
僧衣是佛教信徒形象的标志,又是佛教戒律的重要内容,还有成就功德的内涵。佛教对僧衣有严格的轨制要求。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部派佛教时期,为了区分不同派别,易于识别派属身份,各派在僧衣颜色和样式上各有自己的特征。说一切有部比较考究僧衣标识,制定了与众不同的式样标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和佛教故事中的比丘僧衣,充分反映出说一切有部的僧衣特色。本文通过佛教文献和龟兹石窟壁画对照,并用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印度说一切有部"著衣法式"等记载,对龟兹石窟僧衣的相关问题作探索与考证。  相似文献   
2.
孙建平 《知识窗》2009,(8X):78-79
<正>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古印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荒,饿殍遍野,就连释迦佛本人,也三天没化到斋饭了。一位跟随佛出家的弟子,实在不忍心看着佛挨饿,就将自己仅有的衣服卖了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服饰开始出现,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变化中,形成了一些与中国传统服饰相适应的特点。僧衣的名称较多,形制也逐步中国化。道服则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