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青年唐君毅以文人的方式,淑世的立场,继承近世"大变局"以来文化守成之职志,在民族危亡关头,以躬行践道的救亡书生自任,立足民族与人类的长久命运,竭诚于超越时代的救亡思考,矢志于传统坚守和文化复兴的弘道建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抗战出力,终成就其肫挚刚健的儒者气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和《闲情赋》三篇辞赋来探讨和理解陶渊明退居的生活状态以及其时诗人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陶渊明是作为一个深具儒者心怀的隐士而存在。相对比较而言,陶渊明不似庄子,而近于屈原;不似屈原,而归于一介儒者。  相似文献   
3.
儒学本以治国平天下为使命,但近代以来,对儒学的研习却日益与现实人生疏离,而退居为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少数学者的专门职业。虽然近几年在民间也兴起一些读经、讲学之类活动,儒学似乎呈现出在社会上复兴的迹象,但毕竟势单力薄,其效甚微。关注儒学命运的人不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即儒学究竟能否与由西学主导的现代生活方式相容?实际上,  相似文献   
4.
康建伟 《中国教师》2011,(9):38-42,48
<正>学界称梁漱溟先生为哲学家,梁先生说:"以哲学家看我非知我者";[1]学人对梁先生的著作叹服赞赏,梁先生说:"我很愿意拿我的人同大家相见,不愿意只拿我的书同大家相见。"[2]梁先生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经世"基于"知我者其天乎"的强烈信念,"致用"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使命感的体现.但是在封建的官僚制度运行中,"经世致用"实际上的运作与实践经历了极为不幸的命运.本文以王安石为例,剖析其与"经世"思想的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试图对儒家经世思想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时段作一个浅显研究.  相似文献   
6.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7.
霍文青 《收藏界》2010,(1):40-44
写下关于汪藩和任焕章的这个题目,迟疑了好长时间没有动笔。原因是一直找不到入笔的切入点,看不清他们艺术创作的鲜明特色。后来我发现,没有特色正是他们的特色。汪藩和任焕章,还有一批浅绛名家,比如罗炀谷、梅峰樵、万子铭、陈子常等,他们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者,他们所秉持的那种不偏不倚、平和圆融的中庸之美,正是中国儒家精神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8.
日本江户时代,德山藩、佐伯藩、秋田藩烟粉小说的收藏,与诸藩和个人文库相比呈现着特殊的状况.在德山、佐伯两藩,不仅收藏了中国烟粉小说,而且还有烟粉色彩很浓的中国戏曲,从中显示了以反映毛利元次和毛利高标个人意识为特征的搜集书籍的方针.江户中期白话小说类的搜集情况,似乎与唐话学的流行存在着某种关联.作者以诸藩和个人文库所藏目录为线索,对清代出版较多的以烟粉小说为主的中国白话小说,以及多以爱情内容为中心的戏曲类作品的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能为江户时代日本人与烟粉小说,进而为与中国小说、戏曲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9.
自修旧课     
儒者闻海岛石人能言。往叩之。石人问:“亲存否?”对曰:“存”。石人曰:“父母在,不远游,尔何至此?”儒者无以对,一道者闻斯言,自谓吾亲不存,可以往见。  相似文献   
10.
儒学之兴,在于儒者振,还是儒教盛?儒学之难,在于儒者之感,还是儒教之弊?若还归问题本身,有必要对六十年来大陆儒学的历史与境遇进行一番追问与考量.从根祗上言,我们认为,真正儒学之不振非儒教之困顿,乃儒者之伪滥.当下大部分儒者在生命人格上的降止、陨落,儒家内在的明道正谊的理性自觉、至善万能的生命直觉与成人至圣的终极追求等真精神的萎缩、失落,儒者自身的异化才是儒学不兴的主要根由."人"之不存,"道"将焉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