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是阅读的升华,是高级别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初中学生主要培养的是一般的阅读能力,但鉴赏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不无裨益,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但它是为有心人而准备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在观察生活,发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的主题以往一直被定义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其次是揭示了阶级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冷酷。然而细加辨析就能看出,其实这两点邮很难成立。科举制度兼有利弊,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阶层的流动,一个身份贫寒的学子,通过考试能够进入上层。封建时代进学不成的人很多,但是未必就成为孔乙己式的人物。其次,对弱者的冷漠与虐杀在社会的各阶段郁存在,并非孔乙己所处的社会就特别冷漠。从今天的眼光看,鲁迅在小说中一方面讥笑了旧式文人的虚荣,另一方面也抨击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势利与冷漠,表现了对弱者、失败者的同情与怜悯。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思维之源、思维之资.课堂教学以“问题”为纽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提问的好坏决定着课堂的成败.高效的课堂教学依靠高品质的课堂提问.但现行的课堂实践中,存在不少“伪问”“假问”“碎问”等无效提问,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追求高效课堂,一定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零碎性、随意性、浅层性,必须提出有益于教学的“真问题”——具有教学价值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的“真思维”,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真正提升课堂教学品味.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悲剧性人物。他一生不曾考取秀才,但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一生穷困潦倒,满嘴之乎者也遭人耻笑却又不自知,他是封建社会落魄读书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从咸亨酒店喝完了酒就用手爬了出来。在经过一座石拱桥时,他突然停下来,望着滚滚的河水,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由得流下眼泪,想不到自己一个读书人,竟落得如此下场,活着这么痛苦,不如死了算了。于是,他攀上桥栏,正想往河里跳,忽然听见桥的那边有敲锣打鼓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对比艺术已被广大的读者所公认,特别是中学师生在理解与欣赏这篇小说时,往往还对该文精彩对比作特别的归类分析.其中短衣帮的站着喝酒的"短衣"和"站"与长衫主顾慢慢的坐喝的"长衫"和"坐"的对比无疑易被大家关注,因为这组对比是分析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要素之一.而平时"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中的"站"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中的"坐"的对比分析与欣赏就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0.
范进和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典型形象,他们的遭遇浸透了封建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范进的可悲,在于他的精神已被封建科举污染;而孔乙己的可悲,则在于他的性格已在封建教育中变形。从他们的人生遭遇、个人追求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