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0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1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7,(6):55-6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一批另类的父亲形象,这些父亲或罪孽深重、或冷漠自私、或强权蛮横,他们是社会之恶及人性之丑的体现者。通过对传统父亲形象的倾覆破坏式刻画,福克纳展示出人类精神的异化和心灵的扭曲。通过透视畸形的父亲形象,从而揭示出社会弊端对人类的戕害,表达了对人类劣根性的思索,对精神信仰的探求,对美国南方变革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没有囿于传统的束缚,而是告别了高雅文学的象牙之塔,拆除了横亘在雅俗文学之间的高墙,这种鲜明的通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划和框定小说模式的作用。福克纳在创作中吸纳诸多的通俗手法,并不是要去媚俗,而是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好地将自己对人生、对世事、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种种思考、忧虑、探索见诸于文字,从而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的著名作《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表现出作者对女性被束缚的生存现状的深刻反思,以此来呼吁从女性的生活中去理解女人,通过女性自由意志的发挥以及对生活的独立选择,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女性世界,而这也正是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核心或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于故乡的莫言与福克纳在精神上与故土永远是血肉相连的,他们或为故乡的贫穷落后而生怨恨之心,或对南方奴隶制、种族主义而产仇视之意;同时,他们一个为故乡人民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大唱赞歌,另一个对家乡人勇敢、自尊的骑士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创作中,他们立足于"邮票般大小"的原乡,恰当地平衡了区域性和共同性的关系,追求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目标.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文学感慨:“我没有什么,不过我会想像,能联想。”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认为,文学家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要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虽然我们尽可不必人人争当作家,但在中学写作中加强想像力的培养与训练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玫瑰花、老房子、艾米丽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具体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篇小说以及福克纳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众多研究者认为福克纳擅长写长篇,因此忽略了对其短篇作品的研究,国内对福克纳短篇小说《荣誉》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先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荣誉》的主题,然后阐述为突出主题所用的叙事策略,展现该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对福克纳研究大都倾向于关注其小说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直到21世纪,国内外学者对福克纳的后现代性关注增加。事实上,对福克纳的研究应结合二者的异同、联系和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以文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分析福克纳<圣殿>小说中金鱼眼的自恋情结,以便从一个新的视角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圣殿>中金鱼眼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