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一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发生于1960年。在美苏争霸中,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直接推动美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国防教育法》拨出巨款用于加强公立学校教育改革运动,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列入其中。当时部分州和学区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譬如"冷门学校计划"、"冷门学科计划"、"职业梯级计划"、"知识和技能工资计划"等,最后因为研究基础和操作策略的不成熟而宣告失败,参与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计划的学区由起初的10%下降为1972年的5.5%,到1979年仅为4%。  相似文献   
2.
陈云  刘石营 《华章》2007,2(10):45-45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偶然性与必然性都有其充分的历史根据.纵观"一边倒"政策的选择,国内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在纵横交错、扑朔迷离的中美、中苏、苏美之间的关系中,我认为,"一边倒"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民族国家利益.民族国家利益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民族国家利益即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是它决定了中共在美苏之间的选择,也决定了美国在中共与国民党政府的选择和苏联在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对美苏两国、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1949年北平谈判是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国共两党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从提出到成行,国共双方都深受苏美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胜利和发展强大,某种程度上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即开始对国民党的放弃和袖手旁观,也使斯大林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并坚定了苏联对中共战胜国民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了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机遇,猛追穷寇,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文化》2011,(10):18-18
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30多年来,美国和苏联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25名飞往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发现过不明飞行物,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以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为代表的众多高层官员认为,美国外交政策应该延续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理念:唯有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共识方可构建起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秩序。因此,在原子能这一关键问题上实现信息共享即刻成为美苏联合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一系列管控方案相继失败,艾奇逊倾力打造的“国际原子能管控计划”彻底破产,遏制思维继而全面主导西方世界。作为战后美国外交决策的核心人物,艾奇逊转而青睐冷战思维,美国政府即刻开启了扶植欧洲、抑制苏联的外交大战略。  相似文献   
7.
美国为了把拉丁美洲变成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在该地区进行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全面的扩张活动。但是,美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激起了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古巴革命的成功动摇了美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古巴导弹危机揭开了美苏在拉美争霸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在新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下,各个行为体在体系中有着各自的运作模式以及各个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理论框架下探讨20世纪70年代两极对抗中的"缓和",和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与俄罗斯谋求"重启"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对"重启"走势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毕振山 《科教文汇》2008,(16):143-144
二战后的欧洲是一个衰败残破的欧洲,是一个在全球权力体系中一蹶不振的欧洲。然而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却给欧洲提供了重建大国身份的绝佳机会。虽然战争的威胁一直笼罩欧洲上空,欧洲仍然在美国的支援和美苏争霸的战略空隙中逐步恢复了元气,以一个统一欧洲的身份参与世界体系,从而开始了崭新的欧洲霸权之梦。本文借助于国际政治的系统论和控制论分析方法,认为在欧洲走向集体身份的过程中,国际体系的结构以及欧洲系统自身的结构乃是形成这种集体身份的主要因素,并认为这种集体身份的的未来仍将在这种结构所提供的框架内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张献军 《世界文化》2009,(11):16-18
以哥伦布登陆美洲为起点的全球化浪潮,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今天滔滔不可阻挡之势。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小小的“地球村”,其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衰落,美苏争霸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欧洲中心论”已然成为明日黄花。在历史学领域中,“西方中心论”指导下的旧世界观念不再符合现实需要,亟待重新评价、重新构建和重现撰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