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对福建进行开发的既有闽越族人,也有东吴人和南楚人后裔。他们在福建境内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闽地的发展,同时在方言中也留下了痕迹。  相似文献   
2.
稻作文化在贵州——从“纳雍”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雍"的"纳"是苗语"na"的音译汉字,本义为"稻";"雍"是古越语"yong"的音译汉字,本义为"河"。以"纳雍"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由多条苗语音译河流和古越语音译河流联络而成的地图,它明确地标示着稻作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传播途径。笔者相信,在研究上述地区两三千年以前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方面,这张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V起来”在汉语表达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用法,在越南语中也属常见。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语料分析,从两种语言的语义、句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相同点和相异点,从而让汉语学习者对“V起来”的使用方式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引起偏误。  相似文献   
4.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越语横声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阴平和去声的干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时所犯的普遍性错误的深入研究,发现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时,很难分清阴平和去声,大都读成了既像阴平又像去声的越语横声。本文运用语言调查、语言对比、数据统计和语图分析等方法对此进行定量研究,认为越南学生分不清汉语阴平和去声的主要原因是受越语横声的干扰,并从语音学的角度和利用语言习得理论对排除干扰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从文本形成的角度来看,源于中国汉文典籍的越语熟语可以看作是作者文本,它们以中国古代汉文典籍为前文本,并根据越南特殊文化背景对前文本进行了吸收和转化,形成了越语熟语对中国汉文典籍的引用、仿作和吸纳三种不同的互文类型。越语熟语文本的指涉性、选择性,以及越语熟语文本对中国汉文典籍的文化认同度,可以看作是越语熟语与中国汉文典籍互文性程度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岭南地名中的若干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长栋 《西江大学学报》2000,21(3):62-66,71
岭南地名中某些现象的考释要借助于语言学。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考索岭南地名得知,岭南地名中存在着古越语与汉语的接触、借代和交融所构成的语言形式,这不仅反映在通名与专名的词序不同,而且构词形式也不一样,了解这些地名的化内涵,不但在语言学、语言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对民族团结的实际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越南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算是一大难点。由于越南语人称代词没有类似汉语中绝对中性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她",致使中国学生常常无法恰当地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给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交际甚至实际工作带来不少的困扰。结合教学经验,对中国学生学习和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常犯的偏误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纠正错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江浙一带曾经是我国古百越民族的栖息区域,他们先后建立了吴、越等地方政权,但随后迁至湘黔桂粤地区。然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被保存下来。以江苏徐州市为考察点,涉及其辖区内的市区、乡镇、村各级行政区划单位。针对发现的"贾汪","圩"类地名,以及"思田"、"岳骆王"等疑似古越语地名进行解释和考证,从而为古吴越地名中有侗台语底层这一观点提供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