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朝檄文、移文数量不多,二者性质相似又有区别。就功能而言,檄文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移文还可用于朝臣围绕国事而展开的讨论,重在阐明自身旨意,以达晓喻对方之目的,就适用对象看,檄文常针对违逆之人而作,移文则用于政见初异而终同之人。南朝檄移文以俪体行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南朝序体文数量颇多,篇幅长短不一,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创作意图各异.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诠释文学批评观,或褒扬某些作家的为人为文,或自述志趣好尚等.从形式上来看,这些序体文以骈、散两体并行于文苑,骈体序文讲究形式技巧,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散体序文句式灵活多样,言志抒情明确深刻.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4.
丁忱 《兰台世界》2008,(9):29-30
骈体与散体是古代公文写作中常见的两种语体。两种语体在写作上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绝对地推崇某一种语体而贬斥另一种语体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骈中有散或散中有骈。公文中的骈中有散主要有三种情形,它们分别是属于公文格式范畴的散句和短语,虚词,与内容直接相关的散句;散中有骈的情形也是三种,即寓骈句于散句之中,骈句与散句的交错运用,骈句的连袂使用。  相似文献   
5.
骈体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的一个子类,一直是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清代陈球写作的骈体小说《燕山外史》具有典型的文体融合的特征,尽管它在情节化上无法企及传统小说,但也体现出独特审美意味:《燕山外史》大量使用典故,用词有意倾向绮丽化意象,形成典雅别致的叙事风格;情景事交融的主观化叙述方式则使小说达成以传情为要的叙事目的;舒缓的节奏与叙事画面抽象性则造成其叙事意境缠绵悱恻,极具朦胧美感。  相似文献   
6.
杨雄 《家教指南》2006,(4):90-93
敦煌先唐文学中有大量的骈体文.敦煌唐五代文学作品中,不但传统文学类中多骈体文,敦煌俗文学类中骈体文也占压倒多数,这是前此未经言明的文学现象.敦煌文多为骈体的原因非一,但大约可以归结为二:一,主流文学时尚的影响;二,讲唱文学、诵读类文学的特点使然.骈体文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传统,也是俗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歧视骈体文的观点与中国文学的传统相左.  相似文献   
7.
南朝铭文数量颇多,然而成就突出者则较少。就功能而言,铭文侧重于述德颂功或警戒世人。从语言形式上来看,以四言韵语为主,兼有少量六言或七言。与时文风气完全相合,南朝铭文以骈体行文,追求藻绘、用事、声律及对仗等形式技巧,体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南朝文人过于强调铭文的审美价值,相应地,其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相似文献   
8.
骈文又叫骈体文,是“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辞源》),以别于散文而言。骈文起始于东汉,形成于魏晋,大盛于南北朝和初唐。尔后,骈散分途,骈趋卑靡,散文盛行。尽管自唐以降,骈文天地渐仄,但并未消失,而是时有起伏。  相似文献   
9.
张光年先生积40年心血于米寿之年出版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以其翻译形式的开拓性、译述语义的精确性、"译后"评点的启发性和编选体例的创造性,树起了又一块"龙学"的丰碑,其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都将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庾信《思旧铭》,以“铭”而非“诔”,乃是借铭文永不磨灭的文体意义,以向秀《思旧赋》为精神源头,悼念故人萧永,书写故国历史,微言表达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六朝铭文虽有褒赞警戒、记物写景等多种功能,但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华美。庾信《思旧铭》却能在四六藩篱制约下,书写真情,记录历史巨变,达到了六朝铭文的情感高峰,开拓了骈体铭文叙事的新功能。《思旧铭》的艺术创新有赖于庾信思想自由灵活,有赖于庾信既有前期精湛的艺术准备,又有后期求真的人生境界。庾信顺应历史情境,引领时代思潮,从而使骈体铭文文质彬彬、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