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70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武术与传统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作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运动特征,而且还具有美学特征。其在演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韵"味以及"神和意",使人们不仅能品味醇厚的武术文化,而且能在刀光剑影中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This article treats the prevalent confused mixture of utilitarian, art-and-knowledge-for-their-own-sake and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urpose of museums as a problem of epistemology, arguing that that key dimensions of museum knowledge (of objects, visitors, museums themselves, and of society) need to be integrated to achieve coherence. A new object-based, visitor-centred, storytelling epistemology is proposed. This would take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aim to unleash, rather than mute the real power of objects. It would address human destructiveness, as well as celebrating human creativity and the wonders of nature. It would respect the meaning-making practices of real, as opposed to idealized, imaginary visitors, and promote staff self-awareness in managing bureaucratic drift into introversion and avoidance of difficult issues. Incorporating a theory of justice, it would erode boundaries created by presentation traditions which, though marginal to object experiences, discriminate in favour of specific social groups—often groups with whom staff identify. Providing a museum service on a visibly fair basis is essential for museums to achieve intellectual coherence as well as societal support.  相似文献   
3.
情境者,情趣境界之谓也,主于美。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整个艺术审美活动中。艺术没有唯一的和绝对的摹本,也没有终级价值标准,有的便是一件件具体的作品和一次次具体的活动。一件作品就是一个独绝的情境,这情境是别人创造不出的,甚至创造者自己都是不能重复的。在此情境中,包括每一个细部,即使如绘画中的一处空白,音乐中的一个休止,小说中的一段铺垫,等等,便有着特别的意味,特别的美质。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明清情欲美学是明清小说的思想基础,明清小学是情欲美学的审美体现。明清小说主题的批判性与悲剧感的深化,审美地表现了封建体制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激化。  相似文献   
6.
德育审美化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德育审美化,就是从美学角度,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课,使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向美学、美育靠近,使德育向审美化方向发展。其依据是:德育本为真善美;美育应以德为魂;以美育德可使德育走出困境,开创新的局面。德育审美化,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编写出德育内容,美学形式的新教材;其次是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是传播媒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增强德育教学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好道德的陶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高校各类美学教材中,薛富兴教授撰写的《画桥流虹——大学美学多媒体教材》展示了美学概论教材写作的一种可行路径,从中可以总结出大学美学教材知识分层、体贴人类审美活动本来面目、美学作为知识学与智慧学相统一的三条基本写作经验,值得美学界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总结。李丕显、陈望衡先生合著之《黑格尔美学论稿》,一方面对黑格尔美学中体现出的软弱、妥协、近视的一面作了剖析,指出其主客观颠倒的根本性错误;另一方面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论述了黑格尔美学的合理内核极其进步意义,以求借鉴。  相似文献   
9.
就《美学》课程而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建构它的现代性的学科形象。从知识要求与价值功能来看,日常生活展示了其对于《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三方面的意义规定,即建构美学命题的世俗形象,增强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与更新美学知识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诗有一定的生态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生态美,其内容有三,即借自然美景抒发闲逸情怀、歌颂太平、自然条件优越,易于生存、感伤人与自然的不合谐;其次是文化生态美,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楚地巫风、节日风俗与传统的文化品格:最后是社会生态美,反映政治军事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态的影响,对其他生物生存状况的反映。总的说来,欧诗中的生态美学倾向不同于欧词:它具有欧词所没有的颂圣色彩与忧生的社会意识。这与欧阳修的不同的诗词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