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陶孟和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陶孟和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认识和改革建议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情形变化为基础,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核心,从而形成他颇具特色且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左思的《娇女诗》与陶渊明的《责子诗》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非常深厚的家庭情结,在诗歌中绘声绘色的描述儿女的顽皮情状,以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怜爱之情。这一类题材诗歌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魏晋时期重情的社会氛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本文从介绍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出发,得出以下启示:1、相信人人都有创造性;2、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3、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4、强调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蒲日材 《天中学刊》2007,22(3):55-57,62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宁稼雨教授认为主要是陶氏家族在东晋没有取得世家大族的地位和声望所致。王建国博士商榷说一是与《世说新语》的收录旨趣有关,二是陶渊明那时的地位和影响远非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么重要。细较二人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陶渊明不是清谈之士,其次还有家世衰微破落、文风平淡等,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足够的声誉所致。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代表,他的诗歌"代表了一种文化模式",无论是在诗风还是在诗歌创作的意象选择上,都受到儒家的影响,有儒家的"民胞物与"的人文生态思想元素;而且受到道家以及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有道家遵从自然,自适自得的人文生态思想;此外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人文生态痕迹。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极少华丽辞藻,善于以平实的语言反映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内容题材和诗作艺术完美融汇,使其诗歌呈现出“平淡自然、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风格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的存在具有"绝对性"的思想可直接引发万物一律齐平的观念,也引发了庄子更加完备的齐物观。而陶渊明疏离实际政治前提下的自我实现则是以"齐物观"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的。  相似文献   
9.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毁誉交加?文章对这些做了客观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