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部分人印象里,姜山总是以李娜"出气筒"的形象出现,比如李娜打得不顺心时,她会当着全场观众的面让丈夫"滚出去",以至于外界认为姜山是位"妻管严"。不过,在朋友眼中,这绝对是假象。给外界造成这种印象是缘于去年的澳网,在第二轮的时候,她打得相当不顺,连连被破发,于是李娜朝看台上叫喊的姜山大吼了一声,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丈夫轰出场。可出人意料的是,姜山没有生气,还"偷偷"地换个地方继续看妻子的比赛。不过,据朋友们介绍,别看李娜赛场上总是一副很酷的样子,其实在生活中,她特别在意姜山,甚至顺着姜山。姜山平日里爱玩电脑游戏,一坐在电脑前就不愿动弹。当姜山喊"老婆,我渴了!",李娜便会从冰箱里找丈夫喜欢喝的饮料递到桌前。  相似文献   
2.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要想开展扎实有效的合作课堂,应解决合作没有目的、讨论没有意义、合作不合时机、讨论流于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2007年,电视选秀从大众释放情绪的娱乐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近乎疯狂的表演。出位的评委,搞怪的选手,漫天飞舞的绯闻和假象,这一切把还处于婴儿期的中国娱乐选秀推入了病态。而在疯狂之中,比选手更耀眼的真正冠军却是评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别从不符合逻辑方面、迷信色彩角度以及其他方面举例来对比英、日和汉三种语言中的谬误与假象语言现象,希望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的不完备性以及如何对待这些现象,既避免造成交际活动障碍,又丰富语言教学,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初期的“摸爬滚打”,已经摒弃了“就书教书”的现象,把“运用交际”变为课堂的首要任务.但是笔者发现,在运用交际过程中存在很多假象交际,在情境不够真实的情况下让学生运用语言,这种机械表演实在是违背了英语教学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是被医生吓大的,尽管我们不愿意,医生也未必愿意。在医患关系中,只有具备一颗不接受负面暗示的心,只有不被别人贴给自己的标签左右,才能分清事实与假象。  相似文献   
7.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经过研究与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合作学习已经应用于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分析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存在一些假象.部分教师认为"热闹"即代表课堂质量提高",汇报"即代表学习成效好",发现"即代表学生的创造性,但是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正确应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打破古代和谐的审美封闭,以现象化再现拓展人世之美和以抽象化表现深掘人心之美,这是中国现代美学两极扩展的历史基础.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格局,向现代延滞的古代美学衍化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以传达艺术教化论的主观意图为宗旨,但却以社会和理性、认识和典型等范畴为主轴,建立起一个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相似的体系,导致文艺创作概念化、公式化的盛行,此即"客观性假象".然而中国美学在抵制这个理论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划清它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的历史界限,反而在混同不辨的情况下对审美客观性采取了绝对排斥的态度,形成对客观性假象的误认,导致中国当代审美意识的萎缩和社会生活的消退.中国美学应当反思和揭示客观性假象问题,并以对审美客观性的深入论证为基石,走出古典主义在纯净之美和实利非美之间两极摆动的周期循环.  相似文献   
9.
都是假象!     
《当代体育》2011,(48):105
  相似文献   
10.
苏志勇 《钓鱼》2004,(7):34-34
《钓鱼专刊百期精选》第58页刊登了湖南李喜东先生的《浮标与假象》一文,文章对“浮标下沉的动作很大且速度又快,但是却钓不到鱼,即使偶然钓到几条空竿率也很高”的这种浮标移位与假象;隹确地进行了分析。前两天我在一次垂钓中,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借助于李先生这篇文章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应变,明显提高了中钩率。回来后又重读这篇文章,觉得文中对如何应变这种鱼情谈得不是很具体,这里想占《钓鱼》杂志的角与钓友们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