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298篇
科学研究   95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员使用的外部效应及其内在化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员使用的管理一直是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引入经济学中外部效应的概念和理论,并借助于数学模型分析了外员使用对联赛效用的影响.并通过介绍环境污染外部效应的解决途径,分析了国外职业体育中的相应政策.最后以CBA为例,提出了总量控制与可交易外员使用许可证的建议,以使外员的使用最大化联赛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章对风号资源的遗产特性、时空存在状态以及资源艺术构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了如何通过风景资源的展示原则、特色资源的维护手段,使风景资源以重复演示和原物利用的方式进入市场,进而获取功利效应,较好地解决了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为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尚用、开放、新变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特性。求实尚用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品格,也是其小说理论建构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以为我所用的民族立场为核心,向着一切异质化开放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风貌,亦是其取得重要理论成就的方法论基石;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使其小说理论体现出求新求变的时代风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对动态经济系统最优控制的数学模型极大值原理作出经济学解释,以便人们对数学领域中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能够有更加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辩证的视角,通过对马氏统治术的内涵、提出背景以及历史作用的审视,阐述马氏统治术集善与恶、精华与糟粕于一身,并且指出了其中的重要原因所在———目的正义性与手段的功利性。在民主化、法制化的今天,不论个人还是政府的行为方式都要既考虑效用又考虑正义,此乃反观马氏统治术所获取的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职数学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数学课程直接或间接面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数学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是职校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必然要求;数学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就必需关注相关专业课在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7.
花山崖壁画的绘画造型构图、色彩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来自原始宗教、原始巫术构成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原始社会、原始文化的构成因素,从而以原始艺术的符号化形式承载壮族先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表达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目的性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呈现出他们的生存、存在、生活状态及其发展历史,具有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区分、选择和对立是和社会等级次序的区分、选择和对立相互对应的,反映的是社会的功利性目的。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内容是和消费者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消费的公共话语系统操纵下的功利性的审美实践。审美趣味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不仅仅反映在当下的共时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历时性的趣味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电力系统谐波的产生及危害,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探讨了谐波和抑制或补偿并说明了继电保护装置对谐波的利用,并介绍了新型器件APF的原理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