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虚法师与蒋介石的关系,可分为1930年代以前太虚法师初识蒋介石、1930年代的太虚法师与蒋介石、1930年代以后的太虚法师与蒋介石几个阶段,透过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太虚法师与蒋介石的交往情形,进而窥知民国史上佛教与政治关系之一斑———“不即不离,相互裨益”的政教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2.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剑 《湖北档案》2003,(5):34-35
在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书画精品中,有未装裱的一幅中堂、一幅对联特别引人注目。作者是民国时期佛教界领袖,鼎鼎大名的太虚法师。 中堂长1100毫米,宽500毫米,内容是:波兼月涌浪拍山高,明星疏逖碧天寂寥。为禹卿居士所书。 对联每幅长1500毫米,宽200毫米,是为鸿逵居士所书。上联:齐到沧桑亦萍絮,下联:听来风雨胜笙簧。 二幅字落款均为穷款。年月时间地点都没有。被书者也不好考证。印章一朱一白,白文印是太虚之印,朱  相似文献   
4.
如何发挥佛教的社会功能,起到改造人群、改造社会的作用,是近代佛教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太虚的人间佛教尤为如此。人间佛教既然主要关注人的现生问题,那么,它势必希望人所生活的现世间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即人间净土。而以佛法指导人类生活,佛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正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 太虚指出,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土,谓国土,指世界而言。其世界凡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净优美良好者,即为净土。在佛典中所谓净土,是与我们现所居的秽土比对而言,谓我们所居之土,因有许多秽恶充满,为五浊恶世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虚气相感、阴阳相感、心物相感"三个层次对张载的"相感说"加以分析,通过"相感"分析虚气关系,明确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点是虚气相感不离,宇宙论和本体论同时并建,并从天到人,尽性穷理,从而使宇宙本体论与人生修养论贯通为一,完成其整个天人哲学的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6.
张载基于"太虚"的哲学基点不仅建构了系统而缜密的价值哲学体系,而且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尤其是他建构的以"太虚"为基点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太虚至善"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并试图通过变化气质来消弭二者间的张力,从而创建出"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善反"之路与复归之路。正是在"人"趋近于"天"、趋近于"太虚"的价值理路中,"人"的价值与"太虚"的价值得以完美地融合与呈现并在融合中实现价值超越;同时,个人在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与"民胞物与"的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通过考察张载易学的结构与特征集中论举以下两点。第一,认为要对张栽易学进行认真的考查首先有必要理解张载易学在易学史上的地位,据此表明了张载易学基本继承了王弼的义理易学和孔颖达的疏的立场。并进一步明确了在部分理解汉易及程颐理论的当时来说,张栽易学是最出众的易学理论之一的观点。第二。为阐明张载易学具有的气学结构与特征,集中突出了太虚即气论,神化论,一物两体论三点。总之,张载的气论易学是汉、唐以来的传统气学,他批判地综合了阐明周易立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9.
李柯 《档案》2024,(1):42-48
太虚身为唐代著名女冠谢自然之师,在中国道教史上却留墨不多,其原因复杂多面,与底本文献来源不一、转录讹误及利用名道宣扬道教学说等关系甚大。即便如此,其人其事之影响仍不可小觑。道业上,除了传道谢自然、韩自明等信徒,其人还创立南岷山道教,并广施道法造福一方,对巴蜀区域道教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学上,除了其自身创作十多首仙道诗外,后世因其人、其事而创作的诗歌亦多达十几首,对中国文学尤其中国仙道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佛教大同理想作为佛教对理想社会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其个人观、家庭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等息息相关,并在深层理念上体现了佛教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近代以来,胡礼垣、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谭云山等人的大同思想中,均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佛教特色,佛教界高僧如宗仰、太虚等人提倡的“人间佛教”的革命中同样包含佛教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佛教的缘起观、平等观、心性观蕴含的大量思想经过现代化的阐释之后,可以作为全球社会奉行的黄金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