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1篇
教育   254篇
科学研究   2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词义发展的问题上,前人已做过大量的工作。传统的研究都是从单个词意义的引申着手,认为词义的发展变化都是由个别词孤立的引申而来。在这个问题上,许嘉璐、孙雍长和蒋绍愚三位先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就是对这三位先生的观点的一个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钱理群先生秉着"作家的文学史研究"这一多向、多维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曹禺及其戏剧作品作了一次"心灵史"的精神巡礼。其批评措语中存在一些错谬及疏漏处,作为批评的批评,对其中的一些缺欠问题进行探源性的思考和驳难。  相似文献   
4.
“今楷”创作思想,是以旭宇先生为首的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石家庄全国楷书创作会议上提出的,在当代书坛影响很大,已经形成一种思潮。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参与这一思潮的讨论,就书法创作中形式技巧的运用与审美诉求的关系,对“今楷”的打造在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的合理性加以论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创新管理,建设创新型高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做出的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首先应当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作品创作中,深化素材,大胆想象,艺术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作者从构思的层面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同时作者艺术修养和才能的提高,可使作品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创新性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平  王宇田 《科研管理》1996,17(3):25-30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成立十年来,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强调了支持创新的政策,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证明科技体制改革迈出的这一步是十分正确的.但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目前无论是从体制、评审程序、资助政策、专家的遴选使用和管理上,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的因素.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文中提出了13点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严红 《出版科学》2007,15(6):52-54,27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背景下,网络写手作为新生事物发展速度惊人,影响力不可小觑.本文探讨了网络写手的产生过程与原因、类型与特点、影响与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