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宇宙生成论、天人关系论、发展变化论等方面分析 ,《淮南子》具有浓厚的易学思想。它对易学的推衍以及以“易”论理 ,推动了易学在汉代的发展 ,从而确定了《淮南子》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课存在着如何把握好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是音乐欣赏课获得良好收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梳理客家传统宗族生活形态入手,着重比较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国内客家聚居地的宗族复兴情况与海外客家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从中探讨客家宗族的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易经>的时间、作者、三进制再发现的意义等十一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东方辩证法>一书的新发现.17世纪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最早发现了易经中的二进制,该书则揭示了三进制与二进制关系之谜:加上0为三进制,去掉0即二进制.牛顿用计算证明了万有引力,该书作者张今也是通过计算发现了周文王<系辞传><说卦>中的运算规律.  相似文献   
5.
《易经》心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易经》心理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关注不够。通过对《易经》中“心”、“思”范畴的探讨,了解其中心理思想的概貌。并通过对《观》卦爻辞的分析,较为深入地认识《易经》在认知过程、思维层次在中国心理思想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先秦诸子所产生的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家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人们要泰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挽而进之者,此《易》道之用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7.
古史辨派是活跃于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为了揭示有关中国上古史记载的真面目,该派对包括《周易》在内的诸多古代经籍进行了考证。其考证《周易》的目的,是“打破汉人的经说”,“破坏其伏羲神农的圣经的地位而建设其卜筮的地位”,“辨明《易十翼》的不合于《易》上下经”。为此,他们重点讨论了《周易》经传的成书年代和作,《周易》经传的性质及关系,孔子与《周易》经传,《周易》一书的结构等问题。这些讨论对于传统易学造成了极大冲击。从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他们的考证难免有疑古过勇之讥。但其求真的精神和实证的方法却对本世纪中国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今清谈万选》的编者是周近泉。书中有18篇作品可考知作者和出处。编者改动原篇名,统一以四字为标题,并删改原作品的开头和情节,破坏了小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尚奇崇怪的选材特点,及每篇配有插图且进行评点注释的编刊版式,体现出编者的小说理论批评观念,也表明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推动了雅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明代的文学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前人对《易经》的注释仅仅重视文本意义,而忽略了圣人伏羲所设的卦的预言功能。朱熹著书《易学启蒙》阐述他的卜筮理论,其可贵之处在于把卜筮作为一种实验性的实践方法。在朱熹看来,卜筮与修身休戚相关,但卜筮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朱熹将卜筮“理性化”和“神圣化”,从而为文化传统的体系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