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2.
李霞 《山东档案》2011,(4):59+56-59,56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是清代诗人张尔荩为史可法撰的联,被后人作为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对联。言简意赅的内容,雄壮雅健的笔墨,曾使海内外佳宾赫然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史可法成为是民族的骄傲,在中华正气篇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马维衡 《收藏》2012,(5):74-83
南明弘光朝在桂 铸行的弘光通宝 1644年3月,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统治就此结束。5月,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土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次年改元弘光,首建南明政权。同年10月,弘光朝开铸弘光通宝,广西行省省会桂林也铸行了大量的弘光钱。  相似文献   
4.
1644年,北京明廷灭亡后,明王朝南方的半壁江山依然存在,南京成为政治中心。但其首要人物史可法,在“定策”问题上严重失误,使马瑛一伙拥立朱由崧为皇帝的阴谋得逞。自此,腐败势力借拥立之功得势,史可法等一大批正直之士受到排挤,北进及抗清活动举步维艰,坐失良机。弘光政权短命而亡,原因很多,而在立帝人选上的重大失误是其中之一,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鲍传龙 《六安师专学报》1999,15(4):34-36,100
《六安署病中感怀》是明末著名将领史可法崇祯年间作安徽地方长官开府六安时的珍贵文字。史可法于崇祯八年始任安徽地方长官,崇祯十年七月开府六安,至崇祯十二年夏离开六安。在六安期间,史可法政绩显著。  相似文献   
6.
趣说嵌字联     
对联是一种很有意思、独具特点的艺术形式。除了要求严格对仗,自从出现伊始,对联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纳福,辟邪——这就与诗中的对仗区别了开来,否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7.
马志伦 《学语文》2012,(3):23-24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他记事类文章中的精品。全文寓情于事,以形传神,和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写法类似;又以左光斗和史可法师生之间的互衬,凸显人物的光辉形象,这又和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写法相仿。  相似文献   
8.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史可法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其义子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遗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多少年来,史公衣冠冢前凭吊者络绎不绝,许多文人雅士盛赞史公的崇高精神.留下了一副副优美隽永的对联。  相似文献   
9.
历史题材的作品,关键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本文从梁启超对《桃花扇》的一个批注谈起,以《桃花扇》中的人物史可法的结局为例,阐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点染”,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扬州人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扬州大屠杀时说:“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他根据身受目睹并进行“调查”后记录下来的清军在扬州战役中屠杀的人数是“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扬州市区至今人口不过70万人左右。文章对此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