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宝玉哭灵”情节的不同诠释——从小说、戏曲到影视剧作品
引用本文:周文霞,王菊艳.关于“宝玉哭灵”情节的不同诠释——从小说、戏曲到影视剧作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8):65-69.
作者姓名:周文霞  王菊艳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    要:《红楼梦》中"宝玉哭灵"这一情节对塑造宝玉性格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简洁概括的语言表达了宝玉的伤心欲绝,但高鹗的续书表达相对简单,不够精彩;越剧和黄梅戏则通过唱腔唱词,传达了宝玉对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他对世俗的怨恨和叛逆;1977年版的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侧重彰显其叛逆性格,表达悲怨心声;1989年版由谢铁骊改编的长篇电影《红楼》与两个电视剧版本,对这一情节的演绎比较简单。相比之下,戏曲版本的诠释较为成功和精彩。

关 键 词:“宝玉哭灵”  情节  小说  戏曲  电影  电视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