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史记》中的神话材料从多方面反映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如民族、政治、天命、德行等,构成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要特色史语,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5):73-76
万斯同《南唐将相大臣年表》的宰相部分,是现存唯一有关南唐宰相的年表。通过对该表的考订,可以大致建立南唐宰相年表的框架,并澄清南唐政治史上一些重要史实。万斯同作为清初浙东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其在史学编纂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独立制作了大量史表,弥补了一些正史在史表方面的缺失。他的工作被一些论者认为失于粗疏,但我们评价他的工作应当认为贡献是占主要的。  相似文献   

3.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下省称《将相表》)是《史记》十表中独具特色的一篇杰作.该表辟有“大事记”栏,表列汉高皇帝元年以来历朝军国大事,冠诸“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三栏之上,年经事纬,为全表纲领,创提栏倒书之例,引人注目.这两种书法体例,九表皆无.被人称为“谜一样的倒文”,最为奇特.后世史表,无有仿效者,堪称“绝例”.汉晋以降,论《太史公书》者至多,然于《将相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将危宿与杵臼二组星之方位搞错了,根据历代皇象学之观点、星图及笔者时韩象之浅见,本文认为杵臼二组里在危宿之北,非在危宿之南,司马迁于此讹误了一百八十度.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虽不失千古乾象大观,然缺陷讹误之处颇多。《天官书》中"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等处多存谬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二”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是司马迁有意模仿孔子著《春秋》,“据鲁亲周”之义例而将周王室与鲁国单独列出,不在“十二”诸侯之数。  相似文献   

7.
日本神田文库所藏裴注《史记.河渠书》残卷之论赞末附有一条《集解》,该注与《河渠书》论赞及正文全不比附,实是游离篇外。此条《集解》亦见于北宋景本以来的传世刊本《史记.河渠书》篇末,沿存至今。考察这条《集解》之来历,可知唐写本此卷祖本——六朝《史记》夹注本与徐广《音义》、裴《集解》所据本《史记》有异。唐写本《河渠书》残卷末的这条游离《集解,》为研究《史记》夹注本的源流及其与北宋景本以来存世刊本《史记》之传承关系提供了一项重要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之所以只为汉代的佞幸之徒立传,主要因为他们多是皇帝的男宠,而西汉皇帝喜好“婉佞”男色的性取向,又直接导致了官场谄媚作风的滋长蔓延。作为这种风气的受害者,作为有良知的史学家,司马迁憎恶阿谀奉迎的官吏,憎恶以色侍主的佞幸,憎恶喜好男色的皇帝,自当是情理中事。因此,他要把那些佞幸之徒连同他们侍奉的君主刻到历史的耻辱柱上,以警示后人,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9.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实际上记载了十三个诸侯的盛衰大事,题目和内容不符,其原因历来众说不一:或认为是没把吴计入数内,或认为是没把鲁计入数内,或认为是作者的笔下之误,或认为是后人窜易所致。本文在否定了以上各种说法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没有把秦计入数内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本纪所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帝王,项羽未完成帝业,为何也列入本纪呢?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在灭秦的历史中,项羽实际上起了支配政局的作用,所以把他列入本纪,且置于《高祖本纪》之前。《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描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终于失败的过错。  相似文献   

11.
东汉文风典雅,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根据儒家经义立意;二是行文博采经典文辞,语言排偶化;三是意态雍容,表达含蓄。西汉文学本有典雅趋势,东汉文学则将“典雅”发展到了极致。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向来有崇雅传统,更重要的是东汉朝廷大力提倡儒学,文学对经学的认同感愈益增强,文士创作不像后世文学重在抒发个人情志,而是多出于经世致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学养兼备、才智卓异的知识女性,为女性文学创作队伍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妇女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主要表现在诗歌、赋和散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由汉赋而明文学思潮,又转而观汉赋,可对汉世文人在规范与异化中的沉浮与挣扎,及由汉而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精神追求的心灵历程有更深刻的体味与感悟。书名"书写策略",切中了汉赋自觉为文的本质,可见汉人的创作心态。而"集体汉赋"之说也堪为赋学研究史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14.
《汉书》在结构上比《史记》更加注意整体性与规范性,既断代为史,又有鲜明的通史意识,努力将“断”与“通”结合。《汉书》“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也是“大一统”的通识思想在史学上的鲜明体现。《汉书》在整体架构上具有“一部如一篇”的特点,只有将《汉书》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客观全面地把握其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以夷制夷方略是战国以来中原民族政权统治者在依靠自身力量之外,寻求其他民族的力量以驾驭、牵制、抗衡、打击给自身带来威胁的另一民族力量,实现其民族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农业与游牧民族二元对立下新型战争的挑战和武帝外事四夷对以夷制夷方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悲怨诗歌是汉末魏晋六朝诗歌的主旋律,它解构了诗人的悲怨情结,抒写了人们的生存困境。文章列举了嗟生怨、贫贱怨、仕宦怨、羁靡怨、离别怨、闺阁怨等悲怨诗况,并从时代气运、文化背景、文学风尚等角度对怨许成因进行了层层剖析。  相似文献   

17.
先秦的抒情作品严格说只有《诗经》和楚辞,研究汉代的抒情购,沟通两具时代血缘关系相近的抒情文学体裁,可以认识抒情主体的思想变化和对抒情体裁的继承与发展,汉代抒情赋体现出作者在新的封建政治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人格变化和主动向道家思想的追求,体现出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女性形态美的欣赏和汉代士人的婚姻观念,在表现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楚辞纪行,写景抒情的手法,使之更加自觉,细腻,和文人五言诗一样,汉人已有意识地追求创作主体和外在景物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汉代《诗》学是我国《诗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已在多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叙述方式多是纪传体式的,对汉代《诗》学进行编年体式研究的著作还暂告阙如。由于编年体研究与纪传体研究相比具有"事实的陈述先于评价分析,客观的呈现先于价值判断"的特点,因此对汉代《诗》学这一失传较早,存留材料零散的研究对象来说编年体式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与汉代辞赋之间有着某些重要关联。第一,两者的文化精髓相通,即都为"大一统"思想文化,且这一文化对两者成为文学经典起了重要作用;第二,《三国演义》恰当而成功地点缀了部分汉代辞赋,属妙笔生辉、锦上添花之笔。  相似文献   

20.
西汉时期,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经学由原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演变成了国家官定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经学的兴盛对西汉时期的士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当时作家队伍的构成,既造成了他们精神气格的萎缩和思维的封闭,也培养了他们对政治的热情和关注、干预意识。这给此时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其时散文言事说理皆大量援引经义,形成了典雅醇厚之风和摹拟因袭之气。另一方面,也使散文创作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