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涵盖重义轻利、诚实信、勇敢无畏等内容。它扬弃了孔孟的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化底蕴,但由于它是由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因而缺乏现实的社会了终走出了破灭。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想人格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吸取传统理想人格的精髓,挖掘其永恒价值,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金庸新武侠小说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新武侠小说的理想人格将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飘逸以及群宗的超脱等人格精神和谐地熔铸一体,凝成独特丰实的内质。金庸不再仅是表相描摹,而是着意于人物灵魂的刻画,凸现了人物的主体性审美思维,因而与传统武侠小说比,具有更深厚的美学意蕴。但由于偏重从人道主义视角刻画人性的善恶美丑,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物形象的观念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是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们行为表现的标杆。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古代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通达人格,道家追求的是顺遂自然,与道合一的洒脱人格;西方古代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描述着重点在于理性的实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又认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格才是最理想的人格。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树立起我国的现代理想人格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我国国情树立起我国现代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146-151
博雅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广博文化知识与优秀人文素养的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养养成更为重要。传统文化中,儒学理想人格中的修身律己、责任意识、通达智慧等,道学理想人格中的高扬人的个体价值、推崇超越功利倾向的自由人格等,是博雅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历史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成就之道中,儒学的拥有家国情怀、建立不朽的功德言行、怀有敬畏之心等,道学的实现清澈澄明的率真本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以及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实践精神等,对于博雅教育的人格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仍具有巨大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超越传统,成为国人反思自我的"镜子".本文结合鲁迅的个体人格,论述鲁迅心中的理想人格特质,表明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和基础。理想人格是做人的目标,是对自身知识、能力、品质及职业理想等人格终极目标的设定。理想人格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是时代赋予的各种优秀素质在人身上的综合体现;是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和品格;是精神人格和道德人格相统一的和谐的人格。培养高职学生的理想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而儒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理想人格典范和理想人格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人格理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框架,内涵博大,以德为核心,充满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新思考,在今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道德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庸新武侠小说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新武侠小说是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抒写古代侠士,在古风、古韵中渗透丰富的生活与文化意义.本文从生活的意义、艺术审美价值、吴越文化背景及作品的视角几方面阐释金庸小说的思想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金庸武侠小说不仅具备一般武侠小说所具有的虚拟性和传奇性的特征,同时还别具一格地包含了丰富的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国民精神性格的认识和阐发.通过作者虚构的武侠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历史的某种深刻的真实和内在奥秘,看到中国人性格命运的某种必然.文章以<碧血剑>、<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三部作品为例,时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无父、审父与弑父:金庸小说人物设置与命运模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无父和反父权这一小说主题入手.论述了金庸小说人物设置的四种形式:孤儿型、忠良之后型、身份错乱型、叛逆型。并解读了反父权使主人公命运改变的三种模式,即苦难英雄的成长、拯己与救世、罪与罚的模式;文中指出了金庸小说反父无父主题的四种原因。分别来自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国小说传统影响、中国儒道文化的涉取和英雄塑造及读者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19,(3):84-88
晚清文人对小说极为推重的原因正在于看到小说对改造社会、"新民"的作用。而在"新民"方面,晚清小说中成功的理想人格形象并不多见,《黄绣球》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理想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文本。黄绣球和黄通理并非晚清"新人"理念的简单图解,而是真正对现实有一定映射的理想人格形象,是晚清社会变革实践的形象化产物。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人格总体状况良好,他们追求自我完善,学习积极主动,既追求个人的发展,又关心国家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理想人格的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是整体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坚持从“他人为尊”、与人为善的“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出发,追求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物质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透生死,依据自然的内在法则傲立于天地之间,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想人格。庄子审美理想人格不是现实人格的简单复制或摹仿,它导源于、却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这本身彰显了庄子某种积极“入世”的对于社会民生困境与出路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以儒家的“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在对理想人格的理解与追求上和前人相比,更具现实性、开放性和理性的思考。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个人的选择是影响曾国藩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特殊的历史环境成就了曾国藩一世的功业,同时也决定了他理想人格的悲剧性结局。对这一代表了传统社会主流意识的人格模式的反思,有助于当代人更好的确立及实现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心理思想不把理想人格当作某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而总是将其置于感应关系中。感应关系注重相互影响:对理想人格采取感叹、比兴、以具体言行呈现形象的叙事方式能加强其感染力;而以崇敬之情、凝聚的精神去了解理想人格也容易与之发生感通。对理想人格的内在理解须经过人格转化的过程,以自身的体验印证理想人格的言行。诠释、感应、人格转化同时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