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聊斋志异》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篇章为数众多、想像奇特,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和理想,更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知己难逢的孤愤情怀。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婚恋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于审美理想中的知己形象;二、执着于精神层面上的知己之爱;三、寄寓了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自由生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是对以作家自身为代表的普天之下所有落拓文人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讽刺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以幽默、辛辣的笔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堪称艺术精品。欣赏该作品,主要应借鉴其对真善美追求、向往,对假恶丑憎恶、厌弃的精神实质,以及精湛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在文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寄托孤愤”理论;在小说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主要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情感;通过“寒士”的厄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异史氏日”的精彩阐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都是以男性角色占主导的社会,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这种历史现象无疑会映射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去,然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却出现了引人注目的"阴盛阳衰"现象。文章试图从女性意识的强化和男性意识的弱化两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从而为解读《聊斋志异》提供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第十一卷载有一个精采短篇——《张氏妇》;小说的正文加上异史氏的评赞,总共不过四百六十字。在短短的篇幅里,蒲松龄却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青年妇女的典型形象——张氏妇;娓娓动听地叙述了她在悍兵侵凌面前毫不惊恐慌张,反而以勇敢机智的斗争艺术巧妙地赢得了最后胜利的经过。故事发生在田寅年(1674年)即康熙十三年“三藩作反,南征之士,养马兖郡”之际。所谓“三藩”指的是镇守福建的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尚之信和总管云、贵两  相似文献   

8.
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其中有着浓郁的“尼采味”。本文结合《野草》中的文章,探讨《野草》在思想主题、情节、意象等方面受到尼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细腻地描写了许多同性知己,真诚地赞颂了处于平等和感恩欲报状态的同性知己 之情,在对同性知己的细腻描写和同性知己之情的真诚赞颂中寄予了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0.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作者把她们塑造成一个个艺术典型,她们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统一,表现最突出的是痴情美。她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她们是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们认为梦是灵魂出游所见,已逝者的灵魂、祖先等超自然物就有可能在梦中与梦者的灵魂进行交流,因此梦就成了人与神灵交通的信道而对未来具有预兆意义,而在《聊斋志异》里梦的模式和作用则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周洁 《考试周刊》2011,(51):16-17
张爱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自身家庭的不幸出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独特的环境下将目光从社会受束到自身,对人性有深入的省察。多重原因使他摆脱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塑造出曹七巧这一独特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婚姻的不幸和女性命运的悲剧,以及旧时代妇女的心理阴影。  相似文献   

13.
史书上和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侠"往往与现代人头脑中的"侠"是有一定的偏差。事实上"侠"既具有正义的一面,亦有非正义的一面。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侠"也是形形色色的,既涵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侠,同时又书写了具有侠义精神的"异"侠。"异"侠有花妖鬼魅幻化成人的"侠"和不能幻化成人具有侠义精神的动物构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聊斋志异》的侠形象,归类为复仇报恩型、好勇尚武型、意气豪迈的"异"侠型三大类,对后世人们解读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当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贺兴 《双语学习》2007,(5M):97-97,99
狐成为一种既能幻变又具人情的特殊形象,并构建出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蒲松龄笔下的狐大多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关和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著名的文言小说。小说讲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传神,妙不可言。作者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很善于绘痴:痴人、痴鬼、痴妖等等,各种各样活跃于纸上,传神于读者,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6.
狐成为一种既能幻变又具人情的特殊形象,并构建出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蒲松龄笔下的狐大多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命运不同、形态各异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往返于幽冥仙界的花妖狐魅,精灵鬼怪;另一类则是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妇女形象.本文拟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品行、情感和愿望等,以加深对封建社会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塑造的女性形象生动丰满:千娇百媚、心地善良、多情勇敢、聪慧多才。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地位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但细细读来,其中不少篇目都涉及到了儿童教育问题。《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以儿童为描写对象的篇目,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儿童形象;同时它也体现出施教者应根据儿童的智力、性格和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且家庭教育必须注意严慈相结合,否则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等。总之,《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文学巨著虽然成书于几百年前,好似离我们很远,但细细读来又觉得离我们很近,因为其中所体现出的诸多儿童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仍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