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监生的选拔、培养、职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必要加强对明代国子监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这同样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监生的选拔、培养、职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必要加强对明代国子监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这同样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国子监作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所,受到了明代统治者的格外关注,在保障监生基本生活的同时,也细化了国子监学规,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管理。明代对于监生们在学期间餐食的品种、数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引起了监生们的不满。特别在后期,这些规章制度更是流于形式。仔细分析有关监生餐食的记载,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明代国子监的培养目标及监生们实际学习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都通过官学对知识分子进行儒化教育,二者同根同源。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儒学教育机构进行比较,选取了明代的国子监和李朝成均馆作为考察对象,希图通过对其教育目标、学生和学官情况、开设课程等方面的比较以启迪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5.
包国滔 《教育史研究》2006,(3):13-16,35
明代国子监在洪武中期的发展是最为充分的——从组织管理、教学质量到学生出仕、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有明一代空前绝后的高度。这一局面的出现,既是朱元璋对国子监教育高度重视、励精图治的结果,也与国子监祭酒宋讷的努力息息相关。宋讷在整治国子监过程中所形成的治监之道,不仅促成了洪武中期国子监的鼎盛和辉煌,而且为当今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林希元在批判明代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实行改革的设想,内容包括:完善官方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注意儿童的启蒙教育,定期量化考核教师,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艺的全面考察,将教育改革与人才选拔结合起来等,这些改革设想对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代,科举制度发展已接近末期,历史贬抑甚多,本从另一个角度,对其影响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实施教师考核申诉制度的几个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学校考核教师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实施的。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中,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还是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都还没有涉及教师对考核结果提出异议时的具体解决办法。教师在感到考核不公正时,经常不知该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9.
南非教师教育制度根植于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南非教师教育从萌芽发端、逐渐发展乃至日益完善,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尤其是南非恢复民主制度以来,南非政府就把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政策的改进与完善上,其间数次变化与革新无不推动着南非教师教育的发展。新政府不仅采取了多种有力的措施为南非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保驾护航,而且陆续颁布了各种政策法令。这对现代南非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制度管理并不等于科学管理。有些学校不是没有制度管理,而是制定的管理制度缺少科学性,其结果是执行的效果差或执行不了。究其原因,大多情况是因为制定的管理制度本身不科学。通过到基层学校调研和多年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科学的管理制度至少应具备: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期以后,国子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监生群体——援例监生,他们的出现是明政府财政危急的显现,也导致了国子监的衰落、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国子监既是清王朝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最高学府。作为教学机构,国子监所招收的学生以贡生和监生为主体,二者统称为"国子监生"。清代国子监的监生和贡生既具有地方官学中生员的属性,可以参加乡试;又有不同于生员的权利,能够通过廷试等方式获取官职。不过,清代的监生和贡生并不完全相同,二者在入学资格、入监后待遇及仕途前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表明,贡生的政治地位高于监生,入仕后所获取的官职和升迁速度也非监生所能企及。  相似文献   

13.
教学活动作为学校生活的核心,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古代教学活动进入研究者视野。本文主要以明初国子监师生为研究对象,从集体授课、分组作业、个别化教学指导和实践交流学习四个方面,勾勒出明代国子监教学活动鲜活真实的原生态样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历代统治者所以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化使得封建统治不再抽象,反而具体起来,具有可操作性,封建统治也变得容易起来。文化礼制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它的建设复杂繁重而且浩大,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在儒学方面都是专家。在唐代,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在儒学方面都是博学之士,积极参与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既是统治者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们都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了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参与礼法的讨论与制订;第二,积极参与封禅礼、禘袷礼、明堂礼、凶礼等具体礼仪的讨论与制订,在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代对太学学官已经逐渐形成了台谏监察为主、学生监督和学官自身监督为辅的三位一体、内外结合的严密监察机制,并对太学学官的违规失职等行为实行近乎严苛的规定和惩治。  相似文献   

16.
唐代童子科举作为科举制中的一个子科目,是唐朝政府为推行崇圣尊儒政策针对少年儿童设置的一种考试,属于"岁举之常选"的科目。它自唐朝设置以来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并且以宋朝为临界点,唐五代的童子科属于常科,之后的童子科则成为一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唐朝虽然规定童子科为常科,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与制举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唐代国子监在当时对外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招收和培养留学生,主要承担着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工作,包括在儒家思想和文化之下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以及有关书法、数学、音乐、文字学等方面的具体知识;第二,参与主持国家重大的外事活动,通过对圣贤的景仰传播与输出以儒家礼仪制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思想。  相似文献   

18.
唐代国子监的学科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占据大量史实的基础上 ,系统论述了唐期三百年间国子监的学科设置问题 ,认为唐代国子监是下辖七学 ,而非六学。尤其详细地考证了了唐国子监七学之一的广文馆的存废问题 ,认为自广文馆设立于国子监之日起 ,至唐朝灭亡 ,广文馆都始终存在于国子监中 ,而非学界所认为的在安史之乱后便被废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