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的对象是"体质教育论".主要分析了构成"体质教育论"的的发展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结论是:(1)通过对"真义体育"之争("三基论"与"技能论"之争)的整理,发现了"能力论"与"内容论"的课题;(2)通过对"身体"和"教育"的分析,指出为了"身体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必要把"运动技能"也纳入"身体教育"体系,有必要关注身体的意识及感觉感知方面;(3)指出了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  相似文献   

2.
真义体育论持有者从思维差异角度审视竞技运动与身体教育的差异,认为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分别对应"真"与"善"两个不同的价值领域,真义体育求真不向善、竞技运动向善不求真;通过研究提出:身体教育求真也向善、竞技运动向善也求真.  相似文献   

3.
“快乐体育”对学生体质影响的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滑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引发了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对现在实施的“快乐体育”进行反思很有必要。我们应该明确:“快乐体育”应当是“针对身体的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完善人的身体为主要目标,提高人的体质,学校体育要真正承载起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正> 一、新体育理论和目标统治世界长达半世纪之久的身体教育论于1960年成了被批判对象。70年前后在各国出现了替代它的新理论。本文对我国影响较深的“人体运动论”、“运动教育论”和“活动教育论”进行比较,以弄清各论在制定目标时的出发点和目标特点,以寻求今后体育的新方向。人体运动论的目标美国的“人体运动论”的特点在于把包含有多种运动形式的体育单一化,即从它们具有的“运动”这一共同因素出发,对其内容进行系统化和构造化。当时由于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教育科学化运动。体育内容的改变也正反映了社会上出现的这一倾向。  相似文献   

5.
肖英 《体育教学》2005,(4):25-25
体育课程教学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自我实现等多种价值功能。但是自从有了体育课之后,人们就一直期待着“它能成为健身和培养健身能力的一门学科”(引自毛振明、赖天德教授撰写的《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论关系》)。人们似乎认为你运动了你就健康,把体育运动与健康简单地划上等号,甚至认为运动技术好就意味着身体好,体质好。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将使用长达50余年的“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并出台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形成“健康体育”的教育思想。即通过体育活动、练习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但是由于体育课时少、任务重、目标多,许多教师把体育与健康课上成了健康教育课,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作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视和淡化了体育课中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论关系》一文认为健康教育课不能替代体育课,  相似文献   

6.
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提出体质论与技能论之争是学校体育系统之基本矛盾的命题;通过对自然体育、技术教学、体质教育、竞技体育教学、培养能力、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观点的分析,确证了基本矛盾的真实存在;通过对军国民体育及土洋体育之争、军事体育及体育概念之争的回顾,确证了基本矛盾的运作历程;针延旧拙时弊,借援互补原理,创建了技术健身论。  相似文献   

7.
“体质教育”(存在论),是把着眼点放在人体的发展上,视身体先于运动技术,使人体形态、机能和能力发展得更加理想、完美。认为体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应用体育运动来锻炼人的身体,而不是体育运动的本身。其实,“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思想,早就指出了运动与体质的主从关系。然而长时期以来,由于自然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人往往把着眼点放在运动技术的传习上,而把身体发展当做传习技术的付产品,忽视了体育锻炼的直接效果。所谓“体育教学不能不影响身体”的说法,就是这些人的有代表性的一种论点。这实际上是把体育运动的手段当成了体育目的,这种思想直到今天我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学校体育主要目的研究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育倾向,“体质教育”学术观点违背定义原则,由于以上两种主流观点的缺位认识导致了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程难以承担起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重任.认为运动文化的传承应当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和首要目的,否则体育课程将失去与其他课程对话的基础.“技术健身教学论”思想应归为学校体育主要目的之争中、“温和派”认为的技术健身教学论的观点可为运动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互补原理与技术健身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质论和技能论之争,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系统内争论已久,其焦点是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抉择。为此,运用“互补原理”考察体育教学的基本矛盾,导出了体育教学中“技术健身论”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指增强体质的教育,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类的身体。在教育中,德、智、体、美是并列关系,都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育同其它三育的差别就在“体”字上,它是在发展身体方面进行的教育,只要正视了这一点,就可以抓住体育的真义。若是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就会曲解体育的真义,乃至造成认识上和实践中的差错。体育的真义是客观存在的,由  相似文献   

11.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教学现状对学生增强体质的弊端;确立体育是“针对身体的教育”、明确体育的本质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比较身体教育与运动教学的差异,坚信运动教学向身体教育转化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健身与体育”一文明白地论述了真义体育不能无业,不能以运动娱乐竞技为业,必须以增强体质事务为业的道理,确切地指出了中国体育以运动娱乐竞技为业而抛弃增强体质业务的严重错误,如实地提出了为真义体育树立增强体质业务的历史使命,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至今,在我国树立增强体质的业务,其难度非常大。这并非健身的业务如何难,难是难在运动娱乐竞技意识的桎梏上。在真义体育中破除“竞技——体育”旧意识,弄明白专业(增强体质的事务)和专业教育(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言)之间的木质联系,这对我国体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  相似文献   

13.
<正>《〈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调体育与健康教学要“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教会、勤练、常赛”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必要途径。“教会”是立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让学生螺旋式上升地掌握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比赛中运用;  相似文献   

14.
《健身教育论》是林笑峰晚年的重要著作,其中汇集了林笑峰体育思想的精华。在该书中,林笑峰通过论述健身、健身学、健身课等内容,初步构建了“健身教育论”的理论体系。以《健身教育论》为研究重心,剖析了林笑峰“健身教育论”的理论渊源、思维框架与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健身教育论”的提出是对“真义体育”观的继承与发展;(2)“健身教育论”的核心观点为:健身与体育互为依存、健身学应成为学校体育的主业、体育教学应以健身教育为本职工作;(3)韩丹对“健身教育论”的质疑展现了他与林笑峰不同的学术追求;(4)“健身教育论”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有助于唤起大众对体育功能的反思、为个人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提供指导、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思想起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现状估价所产生的困惑谈起,明确提出“体质论”与“技能论”之争,是贯穿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个体系的基本矛盾;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历程中两对类同事件的回顾,进一步确认基本矛盾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体育学习中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能”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近20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有关“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能”等问题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意义无非是体现在“现在”和“将来”这两个时间维度上。运动技能学习的“现在效益”,既体现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又体现在它能满足学生对运动文化的需求;运动技能学习的“将来效益”则体现在学生所掌…  相似文献   

17.
<正>一、对“运动认知能力”的理解体育课应发展学生对运动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学生的认知主体是自己的身体,认知方法是自己的身体运动,认知对象则是运动文化。认知过程是在运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运动(已有信息)对象化,将运动文化(外界信息)主体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研究36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的体育加试内容设置及分值占比,为高校“强基计划”选拔中的“体智结合”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36所高校的招生简章、体测项目设置以及评分标准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无故不参加体育加试及体育加试不合格的学生不予录取或取消相关资格的学校有24所;条件相同(文化考试总成绩)下优先录取体育加试成绩优秀的为9所。各校体测项目设置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一致(选取其中几项),部分高校还选取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中相应的内容;各校体测项目的评分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三群体基本一致;少部分高校由院校自主设置评分标准;调查发现还有35所高校未选取耐力跑作为体测项目;仅8所高校体测项目在4项以上;大部分高校选取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以及速度、爆发力等作为体测项目。研究结论:人才选拔应“强基先固本”,健康的体魄应作为高校选拔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建议:注重基本体质、体能检测,注重基本运动技术技能加试,注重中学与大学体测项目的衔接,体测项目设置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任务,但中小学生的运动发展却面临着“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而中小学生的健康促进则面临着“体质连续40年下降”的局面。科学运动和健康促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历史责任。但运动发展与健康促进之关系素有争论,甚至有“技术与健康之争”的极端观点。研究认为,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关系,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体育“大单元教学”对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具有方向性意义,“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即“体育走班制”教学更是代表着未来科学运动课程的教改方向。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体质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前提,有效提升体质要求着“三精准”的新策略与新工作。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必将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相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 ,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对教育对象以褒奖、鼓励、赞赏 ,使其不断增强信心 ,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 ,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达到希望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推崇 ,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的教育 ,并收到了特殊的效果。实践证明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赏识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1 赏识教育的对象及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 ,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身体练习 ,系统地掌握有关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 ,并不断地增强体质 ,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过程 ;也是一个将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密切结合的过程。普通高校学生年龄一般在 17~ 2 3岁 ,基本处于青年中期 ,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在身体体能、运动技能和心智能力上有较大的潜力 ;但是因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儿童、少年时期体育的不同情况的影响 ,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笔者根据在高校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的实践观察和分析 ,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身体条件较优越 ,爱好体育锻炼。从小学至中学保持了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