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 ,美国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共反民主浪潮——麦卡锡主义 ,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国会、国务院以及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决策 ,从而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经历了一个从“等待尘埃落定”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面临着严重挑战。肯尼迪政府试图利用适当的切入点采取一些调整和试探行动,缓和中关之间的敌意。中国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在美国看来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因此,肯尼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姿态与行动,向中国传递愿意提供粮食的信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的这种意愿及有限行动还不可能导致中美关系的根本转变,却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的某种潜在变化。并为适当条件下新的对华政策的产生留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采取了两手对华政策。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不承认态度,中国政府制定了“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在阻止中苏结盟的构想落空后,美国很快确立了“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国进入全面对抗时期。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 ,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 ,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冷战局面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 ,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 ,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C·汤姆森是约翰逊时期调整对华政策的积极推动者。在反思"遏制并孤立"政策的基础上,汤姆森形成了"遏制加颠覆"的对华政策思想。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汤姆森积极为约翰逊政府出谋划策,力促达到其对华"遏制"并"颠覆"的目的。汤姆森对华政策思想及其为此采取的相应举措对约翰逊政府后期对华政策的调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冷战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来分析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即从“遏制”到“接触”,到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也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提出了自己对今后中美关系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何越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16-119
克林顿执政时期对华政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美国国会、利益集团、媒体、民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接触”与“遏制”模糊不定、全面接触替代孤立遏制、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全面接触等四个不同时期的演变:体现了冷战后务实的、以经贸为中心的外交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试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内容、形成时间及其发展过程,乃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以至整个远东政策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近年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研究颇多,却无统一结论。本文拟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试作分析。 一、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 从新中国成立到朝战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还处在“等待尘埃落定”时期,具有过渡性质,对华遏制政策的正式确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甚至在朝战爆发到中国介入朝战前的4个月,美国虽然已转向对华全面敌视政策轨道,包括出兵台湾海峡、宣布台湾“中立化”和政治地位未定,对华实施石油禁运等,但其时美国仍以在远东遏制苏联为中心和直接目标,对华政策仍从属于对苏遏制政策,不具备独立和系统地全面遏制新中国特性。 1950年10月,中国介入朝战并在云山之战、清川江长津湖之战中大败侵朝美军,将之赶回三八线以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于12月初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谈,商讨如何应付朝战危机和对华政策诸问题。会谈期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几次表示,美国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卫星国,因而不承认中国、不能允许中共进入联合国、也不能允许中共夺占台湾及插手对日和约问题,要“尽量对共产党中国制造麻烦”。杜鲁门更强硬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富布赖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其外交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的实施以及《富布赖特法案》的通过;在核时代转变思维方式,放弃冷战思维,反对对外干涉,加强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这些外交思想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2.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英国政府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历史背景,指出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德国推行“世界政策”对英国的威胁;法俄同盟在对英国殖民霸权的 挑战以及美国在西半球对英国的排挤是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肯尼迪上台后,基本上延续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古巴遏制政策,一方面为了防止古巴革命向拉丁美洲扩散,准备武装颠覆卡斯特罗政府的步伐随即加快;另一方面成功地说服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及欧洲盟国支持其贸易禁运政策。然而其政策没有达到消灭卡斯特罗的目的,反而使古巴对苏联更加依赖,同时也加深了卡斯特罗政府对美国入侵古巴、扼杀古巴革命的恐惧,使古巴对苏联寻求更多的经济、军事援助。最后导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相似文献   

14.
职教政策的变化对个体教育选择起到了引导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优惠政策赋予职业教育"生计取向"和"地位取向"双重价值,使其进入了"基础不牢的繁荣期";步入上世纪90年代,政策的转变引导个体形成"偏普倾向",职业教育走向衰落;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逐步实现规模性复苏,但与其真正的复兴还有相当的距离。努力满足人们的"生计需求"和"发展需要",使职业学校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应当成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光辉孤立"是英国传统的对欧洲外交政策,均势理论是其产生的理论来源;19世纪英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变化所构成的时代背景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式的变化,其面临的是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张文彬 《天中学刊》2012,27(5):15-18
二战后,美国的最初目标是使日本解体,由美国占领日本本土,但亚洲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使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1952年在美国的授意下吉田茂政府完成了《日台和平条约》的签字,彻底断绝了中日间的官方往来渠道。然而,日本并没有放弃与中国接触的思想,并形成了"政经分离"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影响着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发展。虽然在最终目标的达成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在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维持中日关系不被美国的禁运政策束缚而中断方面,两国政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外交政策被描述为"光辉孤立",这是英国在强国林立的欧洲保持自身政策灵活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就政治因素来看,"光辉孤立"是均势外交的一种表现,但深究其文化渊源,"光辉孤立"是英国政治传统中的保守主义和功利主义、外交丈化中的制衡观念以及不列颠民族特性和岛国文化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中,在两性关系上倡导“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使得女性一生都处于卑下的从属地位。鸦片战争后,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人们关于男女角色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大大促进了女性的觉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女性投身到家庭以外的社会领域,其自身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与提高,从而为保障人身与人格的独立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成本分担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逐渐引入并实施了成本分担政策。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构建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已经成为现实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的高校收费政策,还是建立在精英取向之上。以精英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来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积极建构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  相似文献   

20.
“孤独”是王安忆创作中的一个情结。在她看来,人类本质上是一个流浪与飘流的群体,人生在根本上是一次孤独的旅行。本文从“孤独”这一视角论述了王安忆对人的生存境遇与人类生存本质的追问。透过对“孤独”的深切体验与审视,寄托了王安忆对人生之谜、人的生存与命运的执著探寻与叩问,从根本上服务于她试图拯救人类于生存困境并在精神上实现救赎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