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宋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苏轼的文学批评具有明显的象喻特色,表现在苏轼善于用自然和生活象喻点评作家、作品或表达其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这些象喻文学批评既是对前人的继承,也是苏轼熔铸文学创作经验于文学批评之中的有益尝试。从象喻角度解读苏轼的文学批评对加深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注重节奏、崇尚和谐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它往往通过“以乐舞为喻”的象喻批评范式来呈现。华夏民族诗乐舞合一的艺术传统,是“以乐舞为喻”批评范式的学理依据。春秋以讫魏晋礼乐崩坏所带来的诗乐舞分殊,则为“以乐舞为喻”批评范式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前提。《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学理论象喻批评的典范之作,对于“以乐舞为喻”批评范式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刘勰取譬乐舞以论文,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固有的藩篱,实现了不同知识域的经验互通与话语共享,大大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3.
专著《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断代专题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以伯格森的生命哲学、黑格尔的象征学说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学理支撑,具有轮廓清晰的理论框架。自然象喻、生活象喻、身体象喻和复合象喻为该书特色鲜明的四个板块。作者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进行了审美心理的入微探索,并提出了合乎实际的论断:中国的象喻文学批评肇始于《周易》。作者对中医藏象理论的运用体现了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同时,作者对于民俗高度熟悉,各种材料信手拈来,相关解释恰到好处,宋人生活的逼真复现为该书的亮点,它既得到了集中的论述,又贯彻于全书始终。作者稔熟宋代文献,该研究的成功启迪我们:书生的功夫全在书内。  相似文献   

4.
面对"道"难以言明的困境,《老子》采用了"以象言道"的方式。"象喻"是《老子》特殊的言道方式,具体表现为:取譬引喻,以水、谷等自然之"象"形容"道";执象悟道,由草木、婴儿等"象"体悟"道";以物观物,通过对"象"的整体直观抵达"道"之本质。这种言道方式是诗性的,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催生了意象论及"以象喻文"话语方式,开启了对澄明本真之境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意象批评     
意象批评,是一种以意象为喻的文学批评方式。文章以丰富翔实的诗话文献资料,从审美语言学的学术文化视点上,全面论述了意象批评的学术渊源、批评特征、批评方法及其文化思考,不啻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关于意象批评的集大成之论,其中许多诗话文献资料皆为首次披露,于审美语言学研究颇有补益。  相似文献   

6.
钟嵘的《诗品》是以五言诗为对象的一本文学批评专著。本文从其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两个方面论述了其文学理论思想。他通过感物说,渊源论,滋味说,风骨说和气论等确立起评价诗歌的标准。并以知人论世,摘句,借言,象喻批评和比较等方法践行自己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辨证的直观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化“基因”.它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式”:直觉感悟、体味品评和以象喻方式类比的特征.具象与抽象统一、概括与体验统一的理论范畴,原始要终与执本驭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审美描述与类比推理相结合的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8.
周玲玲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21-23,76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主体批评即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国文学批评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由于存在历史、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和权力表征的不同 ,依次表现为道德批评、政治批评、人本批评。道德批评是存在于先秦至清末的以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正与邪、善与恶为基本范畴的伦理型权力话语。政治批评是存在于新文化运动至 2 0世纪 80年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为基本范畴的政令型权力话语。人本批评是存在于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准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人性和主体性为基本范畴的知识性权力话语。审美批评虽然作为非主体批评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但是存在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批评有它独特的现代价值,前辈学术大师已做出很好的榜样,如《宋诗选注》中钱锺书利用意象批评执简驭繁、由博返约、精当传神地反映出宋诗特征。意象批评法应有其现代价值,藉此方法,可使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回归批评本体。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同时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罗列出详细数据,从研究的规模、期刊报纸的刊登情况、研究队伍、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方面梳理汤亭亭研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现况。并从叙述策略、女性主义批评和文化批评三个视角来分析国内汤亭亭作品研究的利弊得失,为汤亭亭研究在国内的发展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一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婿生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5.
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滥觞期的中国文论没有自己的批评文体,其批评话语只能寄生于文化典籍的各种文本之中。随着批评活动的频繁和批评意识的成熟,文学批评逐渐走出寄生状态,并向外弥漫,借助已有的文体,独立、完整地言说文学理论与批评。早期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由寄生而弥漫的原生形态,先天性地铸成中国文论开放、多元及其诗性言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革中对所谓“苏修艺”的批判,是革学的一个重要构素。它既与其时对中国学的全面清算有直接联系,又有其特定内涵、标准和方式。它紧密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既违背学创作与学批评的规律,也违背理性的基本逻辑。正因为如此,它才理所当然成为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百年中国女性学批评与沧桑厚重的中国女性学一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本立足世纪交替的宏大背景,梳理女性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归纳女性学批评的模式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对中国女性学的批评现状予以了展示。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之初,随着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胜利召开,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观,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重获新生.以理论批评与作品批评为基点,试图从"人学观念的确立"、"为文艺正名"、"走向审美化的文学批评"三个方面阐述新时期政治解冻后文学批评重获新生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的观念嬗变.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胡适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总结鲁迅和胡适文学观中有关文学作品的论述,一是可以找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时文学理论的图景,探讨其作品论的理论价值;二是比较其作品论的异同,了解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复杂多样性,以期对当前的文学研究给予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