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应用量的对应关系设计题组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路程。其中,速度和包括甲速度和乙速度。在这四个量中,已知三个量,便可求出另一个未知量。由此可以设计下列题组。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公里?  相似文献   

2.
解答行程问题,一般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三种量中的任意两个量.但是,在一类竞赛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个量,根本不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击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因此,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统编教材第八册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它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在第九册中相遇问题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相遇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其中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典型例题为主,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学习。  相似文献   

4.
本册第一单元的整数应用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行程问题尤为重要。教学行程问题的关键是讲好例3,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行驶,求两地之间路程。”难点是理解速度和。为教学好例3,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演示(或采用电化手段),画线段图,让学生实际表演等手段使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内容有完整,鲜明而精确的表象,以便思考时有扎实的感性基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观察中深刻理解知识。为使学生明确“方向”问题,可以请两名学生面对面地站在教室内一段路程的两端相对而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相遇后提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他们走的路程是多少?”教师指出相遇时两人正好走完这段路  相似文献   

5.
一、准备性练习解答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求出两个物体的速度和.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距离”,显然,这是单一物体运动中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发展.在教学“相遇问题”之前,应进行行程问题中三量关系的基本训练,为学习“相遇问题”作好铺垫.1.学校长方形操场的长是60米,宽40米.小明  相似文献   

6.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贲友林相遇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走的人数(运动物体的个数)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的时间、方向、结果等问题。六年制第八册第40页的例1是相向运动求路程;例2是...  相似文献   

7.
解答行程问题,一般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三种量中的任意两个量.但是,在一类竞赛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根本不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及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因此,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正>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重要依据.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通常有哪些呢?下面结合例题归纳出十类常见的等量关系,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第一类:相遇问题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甲(从A出发)所走的路程+乙(从B出发)所走的路程=A、B两地间的路程.在求解时,应注意灵活运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例1 A、B两地相距700千米,甲车从A出  相似文献   

9.
<正>"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领会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特征,并能够把握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对此往往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如何实现从形式模仿到意义建构的转化呢?课堂教学中,我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思维建构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教学和思考分享如下。一、对比分类,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片断:师:路程是一个数量,由路程你想到相关的什么量?生1:速度和时间。师:对比一下时间和速度,想一想,这几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相遇问题”是六年制小学第八册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第40页的两个例题讲解了行程中,相向运动求路程和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两个问题,在复习时应抓住“速度和×时间=距离”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1.
相遇应用题按照所求问题的不同,可以分为求路程,求相遇的时间、求速度和三种情况。前两种通用教材安排在第六册,第三种安排在第八册,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教学,我听过好多课。一个共同做法是;突出“同时”、“两地”、“相向”、“相遇”四个关键词语,让学生从出发时刻、出发地点、行驶方向、行驶结果四个方面把握此类应用题的特征。然而,这样教效果总不太理想,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就不能解答。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四个所谓“关键”词语,仅仅是相遇应用题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它的本质特征。请看:  相似文献   

12.
杨卉青 《甘肃教育》2014,(18):122-122
正行程问题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很重要的一类,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行程问题的题型千变万化,导致许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难以适从。其实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行程问题应用题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而且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保持不变。下面,笔者就对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详细阐述。一、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特点是同向而行,在直线运动中两者路程之差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相遇应用题”中,有时使用“路程”这一名词,有时使用“距离”这一名词。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是否一样呢? “路程”和“距离”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距离”是指两地中间直线段的长度,而“路程”是指两地之间,从一个地点到达  相似文献   

14.
问题甲、乙二人在400米的环行跑道上练习长跑,同时从同一起点同向出发,甲的速度是6米/秒,乙的速度是4米/秒,乙跑几圈后,甲可超过乙1圈?分析先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悉心思考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问题1在此问题中出现了哪几个数量?其间有何关系?三个数量,路程、时间和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问题2题中已知的数量是什么?未知的数量是什么?已知的数量是速度,未知的数量是时间和路程;问题3如何设未知数?设哪个未知数量为未知数?设时间或路程其中之一为未知数.问题4如果设其中一个未知量时间(或路程)为未知数,那么根据什么列方程?找出另一个未知量路…  相似文献   

15.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16.
运动是人们生活中普遍见到的现象,运动的过程有三个关联的量:运动的速度、时问和路程.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问,由此形成一类独特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小学阶段涉及这一类问题比较简单,而初中阶段基本可以分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它既有一定的复杂性,又包含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例1.甲、乙二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从一点出发,按相反的方向跑。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秒8米和每秒7米,从他们出发起,直到第一次在起点相遇,中途他们共相遇多少次?分析与解答:因为两人同时出发,最后又在起点相遇,所以二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样他们的速度比就等于他们所跑的路程比,也就是等于它们所跑的圈数比。二人的速度比为8:7,由此可知,二人第一  相似文献   

18.
在相遇问题中,时间相等,所行路程比等于速度比.因此,抓住路程份数相等,就可以巧妙解答相遇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相绥化市三河镇民喜学校陈景龙谈﹃相遇问题﹄的复习遇问题”是第六册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又是毕业总复习中应用题复习的一个难点。要搞好这类问题的复习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列关系式 ,掌握解答规律1 .列出关系式。首先列出两种关系式 :(1)弄清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2)由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列出速度和、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路程的关系式。2 .通过练习掌握规律。(1)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 ,经过5小时相遇 ,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题关键 :先求出…  相似文献   

20.
程宏杰 《辅导员》2011,(36):74+77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典型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接触了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单一物体时间、路程、速度三者关系的研究),在五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相遇问题的集中学习。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教学设计中的新授环节,我进行了如下尝试。教学片断:师:体育课上我们是不是经常进行赛跑?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竞走,竞走路程是从教室的南边到北边,如果同桌两人合作走完这段路程,谁能想一种最好的方法,使所用的时间最短?(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