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断句与翻译能力是该课程的任务之一。要正确断句,应反复阅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内容符合情理,标点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翻译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应坚持“信”“达”“雅”原则。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其比喻修辞艺术炉火纯青,尤为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生活取材,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文章分析了毛泽东的设喻风格,同时探讨了外文出版社英译本再现原作比喻艺术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选序》分三个层次阐说了怎样对待《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首先,要区分“选录范围”和“选录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分析“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不是在说《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应将萧统本人的文学观与《文选》的实际选录标准区别开来;从萧统的其他作品、甚而至于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寻”出一个所谓的《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不妥的。讨论《文选》的选录标准,较稳妥的方法是从《文选》文本出发,仔细分析每一篇作品的性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从而归纳、概括出《文选》实际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4.
王建亭  牛晓莉 《海外英语》2011,(10):210-211,219
收录于《毛泽东选集》(1—5卷)中的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简洁、生动、传神,成为毛泽东主席独特文风的一大亮点。如何忠实、流畅地将这些代表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精华的习语译成英语,成为《毛泽东选集》(1—5卷)汉译英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该文结合实例探讨了文化对于习语的影响,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毛泽东选集》习语汉译英的影响,归纳出《毛泽东选集》(1—5卷)习语汉英翻译的四种基本方法,即:直译、意译、替换、意译和直译结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毛泽东选集》(1~4卷)中的破折号。通过类比分析,对《毛泽东选集》中的破折号用法进行归纳,并特别研究了破折号连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选取“文选学”成立过程当中的关键文学史实作为案例切入,通过系统地分析,如实勾划出六朝隋唐时代文学观念演进的各主要阶段,特别提出中古审美视角转变的三个环节,从而反向论证《文选》和“文选学”正是中古文学观念主要特质的代表。进而将之放在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坐标上同其它专学的发展作以对比,阐明其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中所起的再度深化作用。并在探讨后一子命题的同时,联系传统文献的分类思想,对之进行类型学层面的学术阐释。  相似文献   

7.
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载体的《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民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不仅是根据地出版界的一大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播毛泽东思想的一大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善标志。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这不仅表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研究方面,出版了《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等一系列有很强理论深度的专著,而且表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专人专题研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在古典哲学原著的翻译方面,也有可喜的进展,如《费希特著作选集》的出版、康德三火批判著作的重新翻译和出版等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选》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其语言风格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汉语言的典范。《邓小平文选》的言语风格特点主要由功能风格、表现风格、时代风格三方面构成。其中表现风格是言语风格特点的主体。表现风格的主要特征是 :繁简得当 ,庄谐相宜 ,隐显适度 ,朴实无华。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的英译本产生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前者处于中国极为敏感的文革期间,而后者产生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改革开放后。通过二者的对比,得出政治意识形态和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对译者产生的影响。译者一方面服从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有发挥自己主体性的要求,从而形成译者妥协和反抗并存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选集》第1-5卷总共有221个标题,结构上包括专有名词、短语及单句三种结构,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语言的使用具有标记性、专指性和称名性三个特点,结构方面则以大量采用名词短语及双音节结构为特点;最后从语体和读者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毛泽东选集》标题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这样几点学习体会: 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贯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基本思想。 ②要真正做到两手都要硬,—个要害问题就是必须克服主观唯心主义的学习态度。 ③本文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分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是河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教学改革项目2005年被批准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本文对"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背景、意义和建设情况进行扼要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试论梁代学术文艺与《文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选》集中反映了南朝特别是梁代的学术风尚和文学观念。入唐以后,崇尚南学,北方士人亦仰慕南风,《文选》因而成为科举必读经典,深刻影响了皇唐文明和文学进程,对我国封建社会后半叶一千多年文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也可见梁代特别是梁武帝对文化事业的提倡之功。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选集》中,运用了大量成语。这些成语的运用,显现了推陈出新、重新创造、善于发掘、善于改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选》第一次自觉地按题材类型列咏史为诗歌的重要一体,从而肯定了咏史在诗歌中的地位。按照诗人对历史人事的把握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可将《文选》所选咏史诗分为三种类型:以客观叙述历史人事为主;围绕历史人事抒怀叹议;借历史人事抒怀言志。咏史诗与咏怀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Editor's Note     
This issue of Chinese Education completes the translation of Hung Ch'i, 1970, No. 8, the first part of which appeared in the previous issue. It also continues the series of translations from the book Comrade Mao Tse-tung on Education Work begun by the previous editor of this journal. All of the articles in this book have appeared at one time or another in English translation - most of them in 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 The purpose of republishing them here is to bring them together for easy reference. We are, however, dep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previous editor of retranslating these articles, and will instead present them as translated by the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in Peking.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没有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也没有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来编写适当的教材。因此建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及重要文献选读》予以取代。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云南宁蒗县拉伯乡加泽村东巴文化的存活状态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保护传承提出相应建议,包括将政府、企业、东巴、学者四者相结合的东巴文化保护方式,以及出版《汝卡东巴经全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