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快餐文化已进入了疯狂的时代并强烈的冲击着传统文化。太极拳在高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快餐化式的对待,使其技击价值和独特的魅力正逐步丧失。为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了太极拳在高校快餐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利于太极拳在高校能更好的传承,从而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的练习.应该求精,而不是求多。太极拳虽然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它都有时尚的体现。太极拳的健身作用,表现在身体和心态两方面的和谐上。  相似文献   

3.
琴棋书画等项目都没有考核,只有24式太极拳是必须要通过考核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贯注重体现出太极拳的时尚感.我想从我自身的演练让学生感受到古老的太极拳一样可以打出现代的感觉,太极拳首先应该从外在方面吸引人.比如服装。我一般不会再用太过传统的《春江花月夜》之类的,而是尽量选取时尚的现代音乐。虽然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我感觉太极拳的师资水平并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4.
名家追踪     
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先生,现在担任着邯郸市文化局副局长。身为文化局的领导,传播先进文化是自己分内的事,而太极拳正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在乔局长传太极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且已经成了武术界的佳话。去年9月,乔松茂应邀前往新加坡,参加新加坡第五届武术观摩会。在新加坡期间,乔松茂在一个万人体育馆里表演太极拳,让新加坡的武术爱好者目睹了武式太极拳的风采。他还做了题为《寻求和  相似文献   

5.
小其技能,大其文化——太极拳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动作技能传习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倾向,提出"小其技能、大其文化"的观点,对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学拳者应理解的若干理论问题作简要阐述,呼吁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待太极拳的传习,避免只教授动作技能,而忽视太极拳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自武禹襄等文人参与研习后,将祖国优秀文化和伦理道德融入拳论拳法拳势之中。引文入武,化俗为雅,用优秀文化充实改进民间武技。太极拳由技艺型进入学术和技艺型,研习者较多的是儒雅渊博之士,著作浩繁,影响甚广,太极拳成为祖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从太极拳的命名、拳论内容、传统美德三个方面予以阐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相似文献   

7.
从人在练拳到拳在练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人认为太极拳不时尚,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练习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的人中,中老年人比较多,这是因为他们经过人生的历练,认识到了太极拳蕴含的智慧。练习太极拳.是把弱者变强,刚者变柔。练习太极拳,不是挑战别人,而是挑战自己。在实现自身的完美的过程中,挑战的是自己的懦弱。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博大而受世人的仰慕,又因其精深而受人们的求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语境”的变迁,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再容易被人们理解。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动作化的语言,本文选择太极拳论中部分拳诀,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使人生哲学不再玄妙,传统文化不再抽象,同时,帮助人们通过修炼太极拳,去感触人生哲学,去体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武术期刊上有推手论文面世。各家各派对推手拳理抒发己见,还有以传统风味赞扬。我认为韵味更有文化气息。文中提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几位先贤大师,要修炼太极拳,继承他们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要忠实继承科学发展,我们才不愧为他们的子孙。下面是先贤的拳诀教旨,请看先贤有关太极拳的精华论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陈长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内外相连,前后相需。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杨露禅:站住中定往外打。武禹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李亦畲:用意,不是用劲。  相似文献   

10.
谢文德 《中华武术》2005,(10):13-14
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在忠实继承祖传拳艺的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要,在丰富和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然而杨老师总是谦逊地说:“谈不上丰富和发展,只是有些体会而已。”  相似文献   

11.
王志远 《武当》2000,(11):61-64
太极拳文明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产物。它绝非拳术这么简单,它既不是体操,也不是柔道,也不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芭蕾”,更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它的传承是传统的,“老旧”的,它的形貌平平无奇,是简单的,自然的。正是这“老旧”、简单和自然,才能使古老的太极拳与无垠的宇宙始终相联,使太极拳在自然里涵泳,与历代太极拳家的品格、气质和修养,达致自然相融、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显出勃勃生气。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太极文化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于农耕时代的太极拳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里由于价值取向的改变、竞赛内容变化,我们对太极拳文化的研究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太极拳技击理论和技术理论科学研究的稀少,导致了太极拳主文化的停滞不前,而亚文化则风起云涌般地发展。要改变此现状须将"对抗"作为太极拳乃至整个中国武术竞赛的主要内容,另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加强对太极拳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太极拳主流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太极拳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中的礼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以"哲拳"、"文化拳"而著称.太极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礼法文化的影响,处处体现以礼为先、以德为范、以敬为尊、以和为贵等礼法文化特征,彰显了人文精神、民族素养、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太极拳由俗而雅、由陋而精的发展历程,其外因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内因则是太极拳礼法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宏观背景造就了当代太极拳文化国际传播的远大前景,陈式太极拳的独特武学地位决定了高校陈式太极拳双语教材建设蕴含的重要意义。高校陈式太极拳双语教材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特色战略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服务当代社会发展功能的实践诉求。高校陈式太极拳双语教材的内容体系建构和翻译策略选择皆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八月十六日上午,在庄重嘹亮的军乐声中,陈家沟太极拳馆开馆、第五届陈氏太极拳培训班开课暨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开业典礼隆重举行。 会议首先进行了陈家沟太极拳馆的揭牌仪式,然后由原亚洲武联主席徐才先生讲话,他首先讲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并盛赞陈氏太极拳文化对中国武术发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4,(5):13-13
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先生,现在担任着邯郸市文化局副局长。身为文化局的领导,传播先进文化是自己分内的事,而太极拳正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在乔局长传太极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且已经成了武术界的佳话。  相似文献   

17.
传统医学理论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医学和太极拳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数千年来,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不仅使太极拳运动不断普及,也使传统医学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宝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传统医学理论进行研究,从传统医学理论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四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丰富太极拳的理论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极者,绝对之始终也,故凡一切事物,皆难越此规。空以无,无以静,静生动,动则化,化则极,极则变,变则复,复则静,静归无,还其本来面目。《太极拳论》开篇第一句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凡修炼太极拳者都应知其始终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师平 《健身科学》2012,(12):38-39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放松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心静体松、缓慢柔和、轻灵沉稳、连贯圆活的运动,放松是太极拳第一要素,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项目的根本区别,就像走路需要速度、跳高需要弹跳、推铅球需要力量一样。打太极拳时只有放松,才能使肌肤关节,处处张开,周身通经活络、血气通畅,起到太极拳养生保健的作用,俗话说:"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就是这个道理。打太极拳时只有在意念引导下的放松,才能使演练出的太极拳轻灵、沉稳、柔和,才能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