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和丰富资源。文章以一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引出下文,又以回答开头问题作结,点明了中心,首尾呼应。课文结构严谨,条理井然。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掌握“整——分——整”的写作方法。一、抓住首尾,理清层次1.抓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吗?”激发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课文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大海深处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海底世界》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一来就直截了当地提问:“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接着,课文由星光到声响到动物的活动,由隐而显地告诉读者海底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有色彩多样的植物和蕴藏丰富的矿物,最后概括回答了开头的问题:海底  相似文献   

3.
《海底世界》(六册)这篇课文一开头就用“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这个疑问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最后用“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明确地回答了课文开头的提问,总括了课文说明的中心。这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就是提挈全文内容的纲,是文中的重点句。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去理解全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课文中精美的结尾,读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受到启发。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比如《海底世界》,写的是大海深处的光点、声音、动物、植物、海底深处的地形、矿产等,结尾写道:“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只用了一句话,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明确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这是一篇介绍海底景象和资源的常识性课文。它为孩子们初步揭开了“大海深处是怎样的”海底秘密。板书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洋基本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立志探索自然奥秘,开发自然资  相似文献   

6.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作者重点介绍了海底光线、声音、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重点词语采用“自学——导读——训练”的方法,体现教学思想。一、自学——立标见疑自学是学生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学习阶段,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学机会,激励自学情感,教给自学方法。 1.激发兴趣《海底世界》一文。生动、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教学时,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出示海底图,巧设疑问:“同学们已学过了《大海的歌》、《珊瑚》等课文,认识了大海的美丽、壮观。那么,波涛澎湃的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它们有哪些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呢?同学  相似文献   

7.
《海底世界》一文第2、3自然段,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问:海底有光吗?“没有。”“有。”海底有声音吗?“没有”,“有”。显然出现了两种答案。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中有两处这样写的,“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探水鱼在游动。”“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就说明海底有光,有声音;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大海500米以下全黑了,光线射不到海底。无论海面上有多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  相似文献   

8.
一、抓重点句 重点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中心的句子,它对全文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海底世界》中的“海底世界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和《寄菜刀》中“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就属这类句子。前两个位于课文的结尾,是总结句,后一个位于文章的开头,是总述句。它们都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体现了全文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0.
《小火炬》2008,(5):56-56
一天,海龟驮着我潜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成群五彩斑斓的鱼儿们在前面做我的导游,它们告诉我在大海的深处还有许多更加美丽的景致。  相似文献   

11.
《小火炬》2008,(4):48-48
一天,海龟驮着我潜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成群五彩斑斓的鱼儿们在前面做我的导游,它们告诉我在大海的深处还有许多更加美丽的景致。  相似文献   

12.
《小火炬》2008,(6):38-38
一天,海龟驮着我潜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成群五彩斑斓的鱼儿们在前面做我的导游,它们告诉我在大海的深处还有许多更加美丽的景致。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6课《海底世界》这篇科学知识小品充分运用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通过提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用数字(“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打比方(“有的象蜜蜂一样嗡嗡,有的象小鸟一样啾啾”等等),分类别(“它  相似文献   

14.
海底之怪异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大海深处是一片宁静。其实,水下王国并非风平浪静。 近两年在离新西兰不远的大西洋中发现一种怪异现象——海底风暴。这种风暴一旦发生,海水的流速就会骤增千百倍,相当于陆地上的台风,其狂暴之气不亚于龙卷风,能将沉没海底三四千米深处的巨大物体当玩具一样抛向空中。 目前,海底风暴的成因,“科学法院”还在“审理”之中。 海底飘雪 潜艇钻进漆黑的北冰洋海底,探照灯下,是一幅奇妙的“雪”景,无数的“雪花”纷纷扬扬飘个不停,成串成串的雪片在海水中飞舞。这个“雪”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15.
海底旅行     
我喜欢大海,就连做梦都想遨游海底世界。一天,我穿着自己研制的“神鲸”牌高科技潜水服,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浩渺的大海。据说,80%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海底的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学目的1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热爱...  相似文献   

17.
海底世界     
正课文: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  相似文献   

18.
蒋子龙 《良师》2010,(2):29-29
海洋是永不止息的,风从不会平,浪从不会全静。但在海底深处,却有一个风吹不到、浪打不到的地方,叫做“海底坐垫”。任狂风暴雨搅翻大海,任龙吟海啸波涌浪滚,那个地方从来不会被搅动。当科学家把“海底坐垫”上的动植物遗骸拿上来检测时,证实了这些遗骸一动不动地存放了数千年之久,从未受到打扰。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情境,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师:一说到大海,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那无边无际的蔚蓝色的海面.可是海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lt;海底世界&;gt;.(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20.
《海底世界》一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传统课文。本课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和丰富资源,使学生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并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学本课可设计这样的教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