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脑筋急转弯     
正切不断的布什么布切不断?赢家巧克力巧克力和西红柿打架,巧克力赢了,为什么呢?方向感哪种动物最没有方向感?孔子与孟子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工作一日什么人一年只工作一天?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道教“我命由我不由天”思想的积极作用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明远 《知识窗》2010,(3X):1-1
<正>《学记》里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的理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对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正直、浩大的精神气魄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养浩然正气"也成为儒家弟子的精神追求.和"养气"相比,孟子"知言"的功夫常常被人忽视,孟子的"知言"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论语》中也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孟子的"知言"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华莱士和达尔文分享了共同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殊荣,虽然对性别选择、种间不育和人类起源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二人在世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自然选择"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侧重的不同,后来的研究者们关注到了二人在"自然选择"理论中的微妙差异。对比华莱士和达尔文存在不同的出身经历和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博物学动机和理论兴趣,能更好地理解两人在博物学实践中产生不同的习惯与方法。而二人在博物学实践中不同的习惯与方法,又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华莱士在标本采集中对种与属层面的关注,以及达尔文相关工作中对个体细节的关注。对比两人不同的博物学实践工作之后,展现出来的是两条完全独立的"自然选择"之路。  相似文献   

6.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3,(13):54-55
"锡命"又作"赐命",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宾礼"的一种礼仪,始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赐,是古代尊长者对卑幼者,即上对下的赠予;赐命,则是古代帝王赐予臣僚爵位(包括官职)、服饰、车仗、币帛等的赏命,其礼仪即为赐命礼。"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臣僚接受帝王的赏赐,必须要答谢回礼,在礼节上一般以拜礼为主,相对比较简单。"君赐车  相似文献   

7.
林丽 《科教文汇》2008,(4):148-14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忧虑;我忧虑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讲的这段话文字虽然简短,但基调鲜明,并且蕴涵着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8.
"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气度.孟子对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培养方法有细致的阐发,但如今很多人对浩然之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译文上.本文对孟子浩然之气的探究重点在理解与培养上.理解是站在孟子全文的视角来理解,而不是把孟子谈论浩然之气的章节当作单独的一部分来理解;是顺着孟子思考问题的脉络来理解,而不是按照现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来理解;是结合语言环境的理解,而不是想当然地理解.培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基础之上的培养,而不是停留在译文上肤浅的培养.孟子多么希望他的弟子和将来读到《孟子》一书的人都能拥有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9.
张春荣  朱莉 《科教文汇》2008,(14):178-178
英语和汉语是有一定差别的,尤其在读一些英文作品时,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化的不同。文章指出在理解东西文化背景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区分两种语言中称谓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是有一定差别的,尤其在读一些英文作品时,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化的不同。文章指出在理解东西文化背景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区分两种语言中称谓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词源的角度考证了“China”的词源研究现状并从历史、地理等的角度考证了“中国”一词的来源。同时,本文以英汉对比语言学的视角对两者作深入比较研究。“China”和“中国”在语言所指及能指上是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相似文献   

12.
陆颖 《科教文汇》2011,(14):55-56
女书,又称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帮助我们了解当地妇女的生活及内心世界,反映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她们自强不息、追求平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韦佳 《大众科技》2016,(10):124-125
文章先从音乐的角度对《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进行剖析,然后通过《孙子兵法》进一步分析《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入手,通过对笛卡尔与胡塞尔有关“自我”与“思维”关系的不同看法作一比较,来看胡塞尔对这一关系的重新界定在哲学认知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活"的语文课堂实际不"活"。要建构"活"的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其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创造性;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必须内化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创造语文课堂"活"的路径,从而使其具有"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17.
<正>圣约翰学院项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以及学院的参观者和许多校友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圣约翰学院的课程会忽视历史?他们指出,阅读"伟大书籍"的时间顺序与学生们历史意识的显著缺乏形成了明显反差。我认为,现在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我建议就在这个演讲中讨论。让我们反思一下历史在自由技艺课程中的意义。首先要说的很简单:人有理解能力,天性好奇,想要探索他所看到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恩惠是关爱社会和关爱他人的善举,有利于社会团结和公共生活的和谐。吕乌齐斯.塞涅卡从道德哲学视域全面阐述了恩惠的本质追求、给予什么恩惠、怎样实施恩惠和对待忘恩负义。塞涅卡的恩惠思想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人民追求幸福生活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颜色词黑和白两个对比色入手,分析他们在不同语言中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从而认识到他们不仅有着其本身具备的基本意义,还有着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不同语言之间象征意义的差异正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应分析、研究不同文化对颜色词的影响和作用,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谚语交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