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目的:研究有跌倒史老年人跨越障碍的步态特征。方法:运用美国 APAS 录像解析方法分析有跌倒史老年人(跌倒组10名)和无跌倒史老年人(对照组10名)跨越障碍时步态特征。结果:与无跌倒史老年人比较,有跌倒史老年人跨越步速、跨越高度、脚跟距离和脚尖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 <0.05);有跌倒史老年人左腿(跟随腿)支撑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右腿(先行腿)在障碍正上方踝关节角度、左腿在障碍正上方膝关节与踝关节角度有明显差别( P <0.05)。由此发现有跌倒史老年人跨越障碍时具有跨越步速慢、脚尖距离长、脚跟距离短、左右腿跨越净高低的步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3个月综合锻炼对社区老年人步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自愿参加本次测试的控江社区60~80岁老年女性16名.志愿者参加每周3次、每次1.5小时、为期3个月的针对性综合锻炼干预,步态指标由VICON系统与KISTLER测力台进行数据同步采集,并使用VISUAL3D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运动干预后,志愿者步态指标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步长增加(0.54 ±0.07m VS 0.60±0.06 m,P<0.01)、步速加快(1.10±0.18 VS1.29±0.22 m/s,P<0.01)、双支撑时相缩短(24.10%±5.10% VS 21.08%±3.99%,P<0.01)、步态各周期中髋、膝、踝关节活动幅显著加大.结论:简易的综合性锻炼计划对老年人步态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建议可作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运动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3.
中老年人步态指标与衰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分析139名中老年人在正常步行下的步态,研究从中年到老年这一衰老过程中步态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周期的划分,步长与步速,髋、膝、踝及力的变化,中年人与老年人存在较大差别,老年人的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变缓慢,仲髋动作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  相似文献   

4.
姜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4):122-125,133
运用三维摄像法、图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常年分别从事太极拳和健步走运动的男性老年人常速行走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进而比较太极拳与健步走运动对老年人行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太极拳组老年人与健步走组老年人在常速行走过程中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步态周期,以及人体重心在一个步态周期各时相的前后、上下、左右移动的速度方面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太极拳组老年人的髋关节、踝关节活动幅度要明显好于健步走组老年人。结论: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行走时摆动腿抬高的幅度,踝关节背屈能力的保持方面好于健步走运动。  相似文献   

5.
马静  陈谦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117-120
目的:探讨快速步行时,脑卒中患者与健康被试下肢肌肉在活动持续时间百分比、AEMG、MPF、复杂度等指标上的差异。方法:男性脑卒中患者10名及健康对照组被试10名,按照步长40cm步频60次/min的不同步速在平地上直线行走8步,采集患者偏瘫侧及健康被试对照侧胫骨前肌、内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的肌电信号,并利用足底步态开关记录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周期。结果:①患者胫骨前肌在摆动期、内侧腓肠肌在摆动期及第一次双侧支撑期的活动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健康被试;②患者胫骨前肌及股二头肌的平均肌电值增加,股直肌的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变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下楼梯时附加认知任务,年龄差异(组间)及任务难度(组内)对步态时空及下肢关节协调参数的影响。方法:18位健康老年人为老年组,18位健康大学生为年轻组,各组内均为9男9女,依次接受认知任务测试、上、下楼测试(单任务)及上、下楼合并认知任务测试(双任务)。结果:认知任务方面,两种任务情境下各年龄组上楼回答次数皆显著多于下楼。步态参数方面,两种任务情境下年轻组相对于老年组,以及各年龄组在单任务情境下相对于双任务,皆呈现较短步行时间、较快步行频率、速度及较大步行长度的情形。下肢协调性方面,年轻组上楼过渡时摆动期的膝‐踝协调稳定度在双任务下较单任务差,而处于双任务情境下,年轻组上楼过程中支撑期的膝‐踝协调稳定度比老年组差;年轻组下楼过程中摆动期的髋‐膝协调稳定度在ST 和DT 中都比老年组差,老年组膝‐踝协调稳定度比年轻组差,下楼过渡时,年轻组支撑期髋‐膝协调稳定度在两种任务情境下皆比老年组差。结论:老年人和年轻人会根据任务难度来选择是否专注于认知任务上,此外年轻人因有足够下肢肌力控制而采取较大胆动作策略,导致其上下楼梯时下肢协调稳定度较差,而老年人则趋向选择较保守的策略来维持下肢关节协调稳定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究拖重物跑训练手段对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途中跑阶段的技术特征及下肢环节肌肉力量的影响,深入认识其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和专项力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对14名男子二级左右水平短跑运动员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6%~10% BM负荷的拖重物跑训练,采用高速摄像分析法、等动肌力测试法分析运动员身体素质;支撑阶段髋、膝、踝关节运动学参数和下肢各环节肌肉力量实验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实验后运动员30m、60m、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等身体素质及专项成绩显著提高;(2)步长、重心水平速度显著性提高,两大腿剪绞平均速度提高、单步时间减少;支撑阶段最小膝、踝角显著降低,角速度提高;(3)髋、膝关节伸/屈肌群PT/BW、AP除膝关节60°/sPT/BW值未见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角速度下PT/BW、AP均呈显著性差异,踝关节跖屈肌群各角速度下PT/BW值显著提高,跖屈肌群60°/s速度下AP提高,背屈肌群AP略降低。结论:适宜负荷的拖重物跑训练可显著改善短跑运动员运动素质、提高运动成绩;有利于提高髋关节剪绞-制动力量,使膝、踝关节处于低位超等长"屈蹬"状态;提高了髋、膝关节屈伸肌群快速主动收缩能力及踝关节跖屈肌群退让性快速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两关节之间连续相对相位作为评价协调性特征的指标,并通过对比运动员和普通人在常速跑和最大速度跑时协调性特征的差异,明确下肢关节协调性特征在不同跑速之间的变化,并确定运动水平对协调性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和普通人各16名)为受试者。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分别采集受试者在3 m/s,5 m/s和最大速度跑时的运动学数据,计算每名受试者在跑步支撑期同侧关节相对相位和双侧关节相对相位,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确定不同运动水平和速度跑步时协调性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跑速增加,同侧关节和双侧关节的相对相位均发生改变,同侧膝踝关节相对相位减小,髋膝关节相对相位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双侧髋关节相对相位增加,膝关节相对相位增加,而踝关节相对相位减小。运动水平对下肢关节相对相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最大速度跑,对常速跑的影响不大。结论:随着跑速的增加,动作控制策略表现为远端关节相对相位减小,提示在维持步态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而近端环节则主要与动作速度增加有关。运动员在常速运动中的动作控制策略与普通人一致,但是在需要发挥最大能力的运动中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BTE PrimusRS系统测评下肢肌群极限功率与肌耐力的测量模式选取与参数设置;并测量青年男性髋伸、膝伸与踝跖屈肌群极限功率与肌耐力。方法:40名男大学生,在BTE PrimusRS系统等张模式下,阻力矩50%等长峰值力矩(The Isometric Peak Torque,IPT)。IPT重复3次,时间3 s,间歇5 s,非爆发式静力性测量模式;等张极限功率(The Isotonic Peak Power,IPP)重复3次,时间10 s,间歇15 s,尽最快速度完成;等张极限肌耐力(The Isotonic Peak Endurance,IPE)测试要求运动幅度(90°或90°以内)与动作频率(60次/min)一定,持续运动至疲劳。结果:青年男性髋伸、膝伸与踝跖屈肌群IPT为198.56(24.53)、166.45(27.53)、154.90(25.17)N.m;IPP为161.21(28.57)、74.43(16.12)、74.62(19.91)W;IPE总功为6 460.69(2 521.18)、1 407.28(456.93)、2 259.56(771.88)J。结论:BTE PrimusRS系统能以等张模式精确测评下肢单关节肌群IPP与IPE,阻力矩为非爆发式静力性测量模式50%IPT。青年男性髋伸、膝伸与踝跖屈肌群IPT、IPP、IPE测试结果完善了人体单关节肌群生物力学特征基础参数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男子青少年中跑运动员进行髋、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发现男子青少年中跑运动员髋、膝关节肌力特点及薄弱肌群。方法:对16名上海优秀男子青少年中跑运动员进行髋、膝关节单侧等速向心60°/s×6和240°/s×6测试记录测试峰力矩、最大功率、屈伸肌峰力矩比值。结果:髋关节屈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在两个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伸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两个速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1),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膝关节屈肌峰力矩及相对峰力矩无差异,而伸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在两个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值无差异。研究对象髋关节屈肌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功率在两个速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1),伸肌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膝关节屈伸肌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功率在两个速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1)。结论:髋关节随测试速度增加最大力矩呈现下降趋势,高速测试时峰力矩屈/伸值下降,髋关节屈肌力量需加强;膝关节伸肌峰力矩随测试速度增加减小,屈肌及峰力矩屈/伸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短跑的生物力学分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女子短跑训练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视频资料法及运动解析法,计算下肢运动学数据,对备战第12届全运会中所测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前后比较,蒋兰100 m步频从4.64 step/s增至4.69 step/s,而步长从1.82 m增加到1.85 m;200 m步频从4.42 step/s增至4.48 step/s,步长从1.89 m提高到1.91 m。在途中跑下肢着地瞬间,髋关节角度明显减小,而膝关节和踝关节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专项力量与技术动作的训练与改进,步长增加的同时,步频也增加;步长的改变是人体跑动过程的综合性体现,而非单关节力量或运动结构的变化;步态参数变异性程度可能大于步长改变所带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对跑运动学与下肢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阿明  王国栋  王芳 《体育科学》2012,32(6):44-49,80
目的:通过对人体跑至疲劳过程中的运动学与下肢表面肌电图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认识疲劳对人体运动动作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名男性受试者在跑台上进行12km/h恒速度跑至疲劳,对3个阶段运动学参数及表面肌电时频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跑至疲劳的3个阶段,1)单步步长和步频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右脚至左脚步长减小(均值为1.68m、1.65m、1.65m),步频增加(均值为2.77步/s、2.84步/s、2.87步/s),而左脚至右脚步长增加(均值为1.61m、1.64m、1.64m),步频减小(均值为2.88步/s、2.84步/s、2.78步/s);2)躯干倾斜、扭转幅度显著增加(P<0.05),髋、膝关节角度出现规律性变化(P<0.05),踝关节角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肌积分肌电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肌肉平均功率频率指标变化趋势并不一致。结论:中等强度恒速跑至疲劳过程中,随着疲劳的产生与发展:1)从左脚至右脚单步步长增加、步频减慢,而从右脚至左脚出现相反的变化规律,躯干扭转幅度变大,后仰增加,"坐姿"跑成为必然趋势;2)除腓肠肌外,下肢肌肉的积分肌电逐渐增加,平均功率频率呈下降趋势,但左右侧变化的时间段和幅度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对17名健将(健将组)和18名一级(一级组)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双侧髋、膝和踝关节60°/s、120°/s、180°/s和240°/s向心、离心(每种角速度5次)测试。探讨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的特征,比较健将与一级组间差异,对健将组下肢关节相对峰力矩与相对专项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抓、挺举与峰力矩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髋关节中速(120°/s)、膝踝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而踝关节相对屈绝对力呈中度显著负相关;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左膝(挺举弓步腿)相对中速(120°/s)、爆发力和踝关节相对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赵滢  陆阿明 《体育科研》2017,(6):93-100
通过进行zebris步态测试和后足角度拍摄,采集和分析速度变化对步行和跑步时后足角度和足偏角的影响,从而科学指导广大健身爱好者进行合理的步行和跑步运动,预防运动损伤。实验结果显示:(1)相较于自身步行偏好速度,采用实验步行设定速度时左右足后足角度均显著增大,左右足足偏角均显著减小(1.33 m/s例外);(2)实验步行设定速度之间,相较于1.33 m/s速度步行,以1.56 m/s和1.78 m/s步行时左足后足角度显著增大,以1.56 m/s步行时右足足偏角显著减小;(3)相较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当以慢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跑步时,左右足后足角度和足偏角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当以快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跑步时,左右足的足偏角显著减小,后足角度无显著性差异;(4)快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时比慢于自身跑步速度时左右足的足偏角显著减小(以3.61 m/s跑步时比1.78 m/s跑步时左足后足角度增大);(5)快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时,以3.61 m/s跑步时比2.78 m/s跑步时左右足足偏角显著减小。实验结果表明:(1)相较于其他实验设定速度,以自身偏好速度步行时,后足角度较小,足偏角较大,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2)从后足角度和足偏角考虑,当步行速度较快时,保持步长,适当减小足偏角可以减少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20m×5负重往返跑对下肢爆发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互设计,1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完成2次20m×5负重往返跑,分别在运动后即刻和20min进行下肢爆发能力测试,并记录RR间期。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优势侧和非优势负重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过氧消耗和运动冲量均显著增加(P<0.01),但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安静值相比,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运动后即刻整体表现下肢爆发力纵跳高度显著降低(P<0.05),同样的,最小作用力、垂直蹬伸速度和腾空时间在运动后即刻显著下降(P<0.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动力学指标运动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20min内均除平均速度显著增加外(P<0.05),其余指标均恢复到安静状态(P>0.05)与安静值相比,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运动后即刻整体、前后和左右方向摆动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后20min内均恢复到安静状态(P>0.05)。整体上,表明单侧负重,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爆发力能力的波动程度相同。结论:下肢优势侧不影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恢复期爆发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对10名跳远专项二级运动员8周系统的振动力量训练研究表明:在刺激频率为30~35 Hz、加速度25~30m/s2条件下,实验组(I组)和对照组(Ⅱ组)髋、膝、踝关节的伸屈肌群最大功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I组髋关节伸屈肌、膝、踝关节的屈肌最大功增长幅度比Ⅱ组大,屈肌最大功增长幅度比伸肌大,而且屈肌的最大功要比实验前呈现显著性增长;I组髋关节伸屈肌、膝关节屈肌、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的增值幅度比Ⅱ组大,而髋、膝、踝三个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增长幅度相对较小.髋、膝、踝关节肌力增长情况表明:髋关节前4周增长幅度较低,后4周增长幅度较高,呈现出明显的"先低后高"变化特征;而膝、踝关节前4周增长幅度较高,后4周提高幅度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先高后低"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观察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男女运动员下肢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特点,发现目前下肢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美国BIODEX公司生产的biodex system4等动测试系统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男女运动员(男5名,女6名)的下肢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向心收缩的等动测试,测试速度分别为60°/s和180°/s。结果:男女运动员伸肌群的相对峰值力矩和相对平均功率都要显著高于屈肌群(P<0.01)。相对峰值力矩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相对平均功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男女运动员下肢屈伸肌比平均在50%~65%之间,并且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屈伸肌比显著增加(P<0.05)。在同一速度下,男女运动员伸肌峰值力矩出现的角度要显著大于屈肌(P<0.01),但是在不同速度下,男女运动员伸肌峰值力矩出现的角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出现的时间显著变短(P<0.01),并且同一速度下,屈肌群峰值力矩出现的时间要短于伸肌群(P<0.05)。左右腿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相对平均功率、屈伸肌比等指标没有差异(P>0.05)。结论:了解到目前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男女运动员下肢肌肉的力量特点,其中男女运动员下肢膝关节屈伸肌比(H/Q)较低,应该注重发展股后肌群的力量,以提升屈伸肌比值。左右腿肌肉力量发展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试羽毛球运动疲劳后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变化,探讨其疲劳对膝关节屈伸肌的影响,为提高羽毛球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0名男性羽毛球专选学生进行羽毛球专项步法诱导其疲劳,收集疲劳前后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屈伸肌比值、异侧同名肌比值(非优势侧/优势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疲劳前后60°/S时优势侧伸肌PT下降(P<0.01);240°/S时优势侧伸肌PT下降(P<0.05);疲劳前后的H/Q都高于正常范围。结论:羽毛球运动疲劳后膝关节优势侧伸肌肌力大幅下降,屈伸肌比值超出安全范围,这可能增加膝关节及相关肌群的受伤风险。建议:在训练中应当提高优势侧膝关节伸肌的耐力,减缓膝关节伸肌力量的下降速度,同时还要提高屈肌的最大力量,以防开始运动时因优势侧膝关节伸肌力量过大导致的屈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刘巍  刘冬森  刘峰 《冰雪运动》2011,33(1):24-26,31
通过测试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等速状态下膝关节屈肌群与伸肌群力量,对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膝关节力量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在60°/s等速测试中,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相对最大峰力矩均值左侧膝关节屈肌为1.51 N·m/kg,伸肌为2.44 N·m/kg,右侧为1.54 N·m/kg和2.70N·m/kg;左侧膝关节屈肌群与伸肌群力矩比为62.02%,右侧为57.49%;膝关节左侧屈肌群与右侧屈肌群比值的均值为99.60%;左侧伸肌群与右侧伸肌群比值的均值为91.77%;差异均未出现显著性(P〉0.5)。结论:1)总体上说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双膝力量未存在显著性差异;2)就单个运动员而言,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双膝力量存在一定差异;3)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膝关节屈肌群力量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等速离心训练对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11名健康大学生为受试对象。利用Biodex system-Ⅳ等速测试训练仪对受试者优势侧膝关节进行4周等速离心训练。训练方案为角速度60°/s、120°/s、180°/s三组,每个角速度下训练者做最大收缩5次,每组间隔休息30秒,2次/周。结果:受试者进行4周的离心训练,峰力矩(PK)在以60°/s、120°/s的角速度测试中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在以180°/s的角速度测试中有显著性变化(P<0.05)。总功(TW)在以60°/s、120°/s、180°/s角速度进行CON时,膝关节屈、伸肌的总功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以6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时,屈、伸肌的总功呈现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以120°/s、18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时实验前后伸肌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而屈肌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屈伸肌力矩比值(H/Q)在以60°/s、120°/s、180°/s角速度进行CON时,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以60°/s、12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时,H/Q值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以18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4周的等速离心训练对提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力量以及屈伸肌力矩比值有显著性的作用,表明离心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并可有效地降低下肢运动损伤的发生。此研究结果为运动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