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体育慈善活动、特点及影响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民国时期,作为民间体育组织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开展同业救济的同时,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主办或协办自然灾害救济,抗战募捐,赞助卫生、教育、体育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以体育为载体,通过举办体育慈善比赛、体育慈善拍卖等方式来开展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不仅有助于扩大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体育界的凝聚力,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体育的内涵,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代学科规训制度化后,各种规训形式对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形成、发展以及范式的普及都起到了引导作用,代表了一种知识/权力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规训制度包含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资源系统等,其中课程设置体系是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学科规训的制度谱系,课程资源系统是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学科规训的制度保障.学科规训制度下的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实现了课程谱系的现代化和近代学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以史料为基础探讨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的过程。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前,国家体育组织机构曾经历了全国学界运动会、远东体育委员会、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等组织形式,基督教青年会在这些组织中居于领导地位。伴随当时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外体育交流的需要,同时随着国人体育主权意识的觉醒,成立完全由国人自主的国家体育组织成为当时中国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在中华体育协会的推动以及国内体育界人士的团结合作下,具有广泛社会代表性、自主性、合法性的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7月5日在南京东南大学化学教室内正式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具有自主性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近代上海球类单项体育组织考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近代上海体育组织研究现状,从历史的角度,纵向描述了从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余年间,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起并组织的几个球类单项组织的建立、发展与消亡过程,借以探悉这些组织在近代体育鼎盛发展时期对近代沪内球类及体育运动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三大体系”的核心。通过梳理我国体育学学术研究发展现状,发现当前存在学术研究创新性较弱,原创性体育理论成果不多;学术成果转化率较低,回应体育实践需求度不高;学术研究方法借鉴较多,特色研究方法不足;学术研究平台建设较慢,学术争鸣氛围不浓;学术研究主体多元协同不够,学术评价体系建设迟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以“四个坚持”为根本遵循,从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4个维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认为应围绕学科发展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理论体系、围绕共同体宗旨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组织体系、围绕学术繁荣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围绕创新生态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国际体育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十四五"时期构建我国国际体育话语权,及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等,回顾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结合福柯知识-权力理论,分别从话语内容、表达形式、概念使用与路径选择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现存困境,构建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的构建经历了起步阶段、转型阶段与突破阶段。主要问题包括:(1)话语内容:学术视野与视角存在局限性;(2)表达形式: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相脱离;(3)概念使用:概念与理论创新性不强;4)路径选择:学术研究成果与话语传播不畅。建议:(1)话语内容:拓宽体育学术视野,树立话语先机意识;(2)表达形式:正确处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关系;(3)概念使用:注重核心概念提炼与理论的持续创新;(4)路径选择:学术界与媒体协作推广学术话语传播。  相似文献   

7.
王正廷是近代中国体育界的重要领导人。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为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倾注 了很大的热情与心血。他不仅参与发起远东体协和远东运动会,而且领导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之 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最有权威的民间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8.
《少年体育训练》2014,(1):23-25
<正>多年来,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在总局青少司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级体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各俱乐部共同努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规范日常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巩固师资队伍,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切实推动了全省青少年体育的稳步发展。一、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日常管理为了更好地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四川省在俱乐部建设之初就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配备了专人负责,将俱乐部工作纳入全省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任务;2003年,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成立了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制定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章程》,并根据章程办理了相关民政注册和物价收费的正式手续,开设了独立账户、实施了会员制度,明确了俱乐部开展训练、比赛、活动、培训等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发展加快。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归纳、实地访谈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发展的挑战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是结构形态和运作模式的转变,具有中国性、人民性、复杂性等特征,表现为内部转型和外部转型两种形式。现阶段,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内部挑战为组织价值模糊、民主性不足、专业服务水平低;外部挑战为组织公信力不足、资源瓶颈约束、社会治理参与有限。面对挑战,体育社会组织应确立新发展理念、内强人才队伍体系、提升体育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外强资源汲取,增强社会治理网络关系,借助制度优势,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共同体;善用数字技术,释放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转型发展的新动能;积极“走出去”,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战略抉择,若然昭示着建构体育治理共同体对推动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体育治理共同体是对新时代体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变、社会结构分化、体育利益格局调整、社会体育力量壮大、共同体理念深得民心的积极回应,是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中,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下的个体分散化走势、中观人际关系形态转型下的信任危机、微观体育治理参与机制尚未定型等问题,对体育治理共同体建构带来极大挑战。对此,应形塑社会体育本位发展理念、完善体育协治运行机制、树立体育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价值观导向、创新体育治理网络化组织架构,将彼此信任、共同参与、多方共享、分担风险、普惠大众、勇担责任等体育公共品质内化为体育治理主体的价值自觉,夯实体育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体育社团法人治理对于提高体育社团的能力建设和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未来改革的趋势所在。现有体育社团法人治理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机制不完善与政府过度介入的困境。通过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体育社团法人治理结构与机制;制定非强制性的法人治理指引,为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提供范本;加强民政部门对体育社团遵守章程的监督,使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有章可循;强制体育社团建立监事会、加强章程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社团议事程序和规则、落实民主选举制度以及扩大会员范围等措施,以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  相似文献   

12.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总会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联合组织。 1967年 4月 21~ 23日, 26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聚会瑞士洛桑,决定并成立了该组织。到 1997年 10月其会员发展到管理世界上 150个运动项目的 90个国际体育联合会,分为正式会员、联系会员和临时会员三类。   正式会员有 70个;联系会员有 16个;临时会员有 4个。   该组织的正式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法语。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旨在为所有体育组织提供一个论坛,一年一度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流意见。总会章程将其任务界定为:保持其成员的权威与自主;建立其成员和各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五年来我国体育学术研究领域逐渐升温的一大热点论题“体育发展方式转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对该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支撑;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与经验;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方向、内涵与原则;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等四大热点领域方面.基于此,分别对四大领域进行了归纳、提炼与分析,以期适时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最后,总结了研究得失,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近代我国体育组织的发展历程。近代我国体育组织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最初的历史选择是体育救国;由于商业的介入,导致体育组织的异化;调适后,行业体育组织的繁荣发展;历经体育本土化的阵痛;最终出现了现代意义上规范的体育组织。近代以来,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我国体育组织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律的历史转向。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学术是从传统简单的体育知识传递活动转变为具有成果公开、交流、评价以及建构的一种学术研究.体育教学学术更是体育教师自身所积累的文化资本表现之一,对促进体育教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体育教学学术”的提出,有助于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在厘清“体育教学学术”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体育教学学术的原因,从而探讨了如何走向体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章程是体育社会团体法人开展各种内部自治管理活动的依据,它不仅维系社团内部组织结构的稳定,而且使社团内部管理行为规范有序。现行体育社团自治章程主要根据《民法通则》(1986)、《体育法》(1995)、《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反兴奋剂条例》(2004)及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章程的有关精神制订。从其内容性质上看,直接源于法律及行政委托的强制性条款较多,反映会员与内部成员协议性规范较少。在对全国单项体育协会这类人合组织体及其章程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以下不足:1)在其会员资格的确认及会员代表大会的构建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即仅将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认定为注册管理对象而不享有会员资格;2)业内争端解决途径完全依赖协会内部机制,排斥外部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3)监督机制不健全致使社团内部管理权力失却羁绊。上述三点不足源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团章程的规定过于粗糙而存在异议,因此急需立法改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出现过一些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过影响的思想潮流。其中以“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程度最深,时间最长。在“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始终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对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加以排斥,从而使学校的体育课缺少活力,学生缺乏对身体锻炼的参与热情,体育课失去了其应发挥的作用。从20世纪20年代起逐步影响我国近代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为我国的学校体育带来了“自然体育”思想。受“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摆脱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内容不再以体操为主,而是广泛采用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使学校体育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除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以外,“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洋务运动”开办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近代体育,打破了中国一直以来没有学校体育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兴起。“维新运动”促成了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从而在制度上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削弱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推动了“自然体育”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近代史上几种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做一个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杨昌济是一位虔诚的教育救国论者,他的体育思想融贯古今。其精髓和灵魂是以德育教育为轴心,德、智、体全面发展。扬昌济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体育的地位、作用,提出养护论的泛体育观,重现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他的理想目标是培养身体强健、精神健全的人。杨昌济的体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及一师学生影响深远。研究杨昌济的体育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体育思想的嬗变,而且对我们当前学校体育理论的建构,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体育课程以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为开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癸卯学制时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时期,也是我国体育课程走向近代化的关键一步。笔者对癸卯学制时期清朝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未实施)和奏定学堂章程中所规定的有关体育课程的内容做了论述,并着重分析探讨了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转型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活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转换视角并重新理解体育的社会价值,从而透视社会结构变迁的逻辑和动力,其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小觑。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 ”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以及体育民族志和“扎根理论”方法为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