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目的 探析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等级、熟练程度与动作成分表现的现状,为儿童动作发展评估监测与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国东、中、西部14省市的11 480名3~10岁儿童进行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对其发展等级、掌握程度以及动作成分表现等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比较。结果 (1)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出现发展迟缓现象;(2)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熟练度普遍低于60%;(3)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动作成分失败率偏高;(4)中国儿童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发展失衡。结论 (1)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熟练度水平明显偏低,并出现发展迟缓现象,这可能与身体活动水平不足潜在减少基本运动技能的习得机会有关;(2)中国儿童由于上下肢配合、肢体双侧协调以及肌肉骨骼发育薄弱,从而导致基本运动技能关键动作成分发育受阻,难以突破动作发展“熟练度障碍”的束缚;(3)中国儿童操控技能发展迟缓明显,导致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发展失衡,并成为影响个体青少年时期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选择适当的体育游戏内容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往往容易被一些体育教师忽视 ,那种“贴膏药”从小学贴到大学 ,“老鹰捉小鸡”从幼儿园捉到大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所以作者认为选择体育游戏时要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 ,游戏内容必须有益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1 学龄初期(7—10岁)生理特征 :他们的身体发育较学龄前儿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肌肉力量和协调动作都发展起来了。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也比学龄前儿童更明显 ,但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协调 ;心理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和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近十年内应用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GMD)的国内外学龄前儿童运动干预后的基本动作技能(FMS),包括位移技能(LMS)和物体控制技能(OC)。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5日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的相关中英文文献,由2名作者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敏感性分析,采用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回归分析与发表偏倚,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干预组893例、对照组6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对提高学龄前儿童位移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均具有显著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周期为5~15周、干预频率为2~3次/周、干预时间为20~50 min,采用结构化运动课程的干预效果良好。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总时间对学龄前儿童LMS具有负向影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随运动干预总时间的增加,干预效果降低。结论:运动干预对于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具有显著作用。建议后续研究对运动干预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评估,进一步探索有效运动干预的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运动性疲劳的主要表现。 1、肌肉疲劳。主要表现为肌力下降,肌肉收缩和放松速度减慢,严重影响肌肉的快速、协调动作。运动时出现动作迟缓不协调、技术动作变形,运动后出现肌肉僵硬、肿胀和疼痛现象。  相似文献   

5.
梁辰 《中华武术》2020,(4):60-62
幼儿教育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最重要的时期,其中对于协调能力的培养更为关键。运动协调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更能培养良好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敏捷性与观察力。本文主要对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发展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发育协调障碍(DC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问题,常见于儿童。DCD儿童具有显著的认知缺陷和不及同龄儿童的身体机能水平。当前对于DCD儿童的运动干预并没有明确的方案。通过介绍DCD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DCD儿童的认知特征和身体机能水平,展示当前常见的运动干预手段,并为运动干预研究提供建议,有助于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郭少山 《健与美》2020,(4):35-37
你能单脚跳跃、走在很窄的平面上身体不摇晃、坐在球面上而不翻倒吗?虽然这些练习听起来像是孩子们的游戏,但这种复杂而又精密的动作实际上能改善身体的平衡功能,这是成年后必不可少的技能。经常进行平衡功能练习能增强大脑与肌肉之间的连接功能,使你在运动和日常活动中保持身体稳定,减少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8.
3-6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与发展特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与实验法,编制了3-6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12项运动技能测试指标.结果表明, 3-6岁男女儿童各项身体协调性,异性同年龄段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同性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差异, 3-4岁是幼儿听觉肢体动作、被动性动作、周期性动作与精细性动作协调发展的突增期; 4-5岁是幼儿左右上肢动作、姿势平衡性动作、自主性动作以及操作性动作协调发展的突增期; 5-6岁是幼儿手眼动作与上下肢动作协调发展的突增期.  相似文献   

9.
在少年儿童阶段,由于自然发育,学生的腿部骨骼变长,腿部的肌肉也随之变长,但肌肉的发育落后于骨骼的生长。而腿部在整个身体中所承担的负荷又居身体各部位之首,它的力量大小与各项运动能力的体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发展腿部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发展身体各项力量一般要以动力性活动为主,尽量避免静力性练习,这样可使肌肉组织紧张、放松交替进行,改善肌肉内协调,而不能以增大肌肉的体积为出发点。所以,笔者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发展弹跳力的方法,与同行相互交流。一、充…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形成精确地、省力地控制自己动作的技能技巧,能长时间协调地完成动作。而为了能更快地形成这些技能技巧,就必须积极发展与技能技巧有密切联系的身体运动素质。 体育教学必须遵循人体科学,掌握身体运动素质发展的规律和最佳时期关键,否则我们就耽误和错过了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最佳年龄时期。  相似文献   

11.
爆发力是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肌肉输出功率的大小,从外观上看就是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表现出来的跑、跳的速度和幅度。这一能力取决于运动员肌肉的力量、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功率输出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运动的具体表现。这里所说的肌肉力量主要包括肌肉的最大抗负荷能力、肌肉力量的最大输出速率等;速度是指运动员快速完成动作的速度;而动作速度的配合则需要身体协调运动,身体协调运动指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从运动技能形成的3个阶段入手,谈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一、在运动技能形成之初发展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期(泛化阶段),学生常会表现出做动作吃力、不协调,动作间有干扰现象,还会出现多余动作,感觉肌肉紧张,并容易疲劳。教师如果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方法,简化动作,并注重小力量、协调和灵敏素质的发展,将有利于技能的同步提高。如,在远撑前滚翻教学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3.
促进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基本动作技能和体适能水平及其与身体活动的关系逐渐引起关注。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基本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水平、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以期为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增进其身体健康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相关方法和路径。结论:(1)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两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且因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性别以及运动技能亚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2)健康体适能作为中介因素在基本运动技能与身体活动关联关系中的作用是否会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3)基本动作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三者之间更深层的联系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建议:未来研究的重点放在建立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测评体系、完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心理学机制,进一步优化机制模型,探讨它们之间的具体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形态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北省15所高等院校健美操队员进行了身体形态、身体成分的测量分析.试图探索健美操队员形体与动作技能能力的关系,以及健美操运动训练对人体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健美操队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成分形态指数对完成高质量的动作有重要影响,而且长期的健美探训练中可以增加瘦体重,改善身体成分,提高肌肉力量;使胸、腰、臀各个部分的比例趋于协调、合理,有利于形成健康健美的形体.  相似文献   

15.
王卫国  宋建亚 《体育科研》2013,(5):81-83-87
儿童是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手段进行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发育和发展。本文探索性地使用与提高注意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相关的游戏对儿童进行干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运动教育干预,实验组儿童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平衡性能力,协调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旨在比较核心动作经验教学与传统体育活动教学对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为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对促进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提供指导策略。方法通过教学实验法,将120名受试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动作教学干预,对照组进行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干预。结果 (1)动作教学干预后,实验组受试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总分、移动性技能得分、操作性技能得分较实验前测均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各年龄段单项动作技能得分都有明显提高,提高幅度较均衡。(2)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实验前测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测,实验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总体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实验组比对照组操作性技能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以动作体系为依据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动作教学对促进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育教学;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在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性地解决运动员身体弱链的薄弱环节,提高身体肌肉的协调配合和身体对动作的控制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方法对天津市蹦床队9名运动员进行运动模式评估,找出影响动作模式的薄弱环节,安排纠正性训练计划,改善身体弱链中的薄弱环节,纠正错误动作模式,提升动作质量。结果与结论通过8周的纠正性练习,运动员的动作得到明显改善,运动模式评估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模式明显减少,在最大力量及爆发力的表现中有所提升,爆发力表现更为显著。运动模式评估作为一个指导工具,能够发现身体的错误动作模式,通过相应的纠正性动作,改善身体弱链,对于提高身体的最大力量及爆发力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背景儿童健康多年来已成为大家非常重视的议题,现今儿童的体能为何较差,是因缺乏运动,导致相关协调性的动作能力不佳。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的动作反应迟钝与缓慢,并容易跌倒,运动学习表现不佳会出现排斥体育课程的情况,在动作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运动伤害的危险机率高,因此,会降低了从事运动的意愿。早期合理的运动经验中,是能提早获得注重协调、平衡及身体协调、平衡控制等能力,对于一个学童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于日后各种运动技能的获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湖北体育科技》2020,(5):434-439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检验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运动干预效果,以提出更佳的运动方案。方法对纳入的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及方法学检验。结果 1)运动干预对儿童移动动作(MD=3.57,p<0.001)与物体控制动作(MD=4.13,p<0.001)影响的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运动干预促进移动动作发展的整体效应结果(I2=69%,p<0.0001)相比,儿童年龄、干预内容、干预时间、干预频率、干预周期以及文献质量亚组的异质性明显降低。3)与运动干预促进物体控制动作的整体效应结果(I2=97%,p<0.0001)相比,儿童年龄、干预内容、干预时间、干预频率以及干预周期亚组的异质性降低。结论 1)早期的运动干预能有效改善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2)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移动动作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身体活动干预对物体控制动作的促进效果更佳。3)30~60min、12~24周的方案对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促进效果最显著;干预频率3~5次/周对儿童物体控制动作发展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20.
健美操是一项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项目,其动作自然、协调,能全面影响身体各个部位,完全符合于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通过经常性的健美操动作练习,可以增进健康,促进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其动作协调、流畅、使锻炼者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从美的造型中得到了高雅的享受,提高了审美意识和艺术涵养,本文从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分析健美操对女大学生的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