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成为风尚,而才气又是其中一个关键词,故而才气品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魏晋文学的新变,重才气就是重性情,而真情就是魏晋文学着力表现的一大内容,魏晋文学的新变有着才气的烙印,并且重才的传统也影响到了后来之文学。  相似文献   

2.
《魏晋文章新探》为顾农研治魏晋文学的论文集 ,此书在钩沉索隐史料、细致分析作品的基础上 ,考察魏晋文人在当时政治背景中各自的心理、性格及行迹 ,观照各种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其治学谨严 ,注重证据 ,研究角度新颖 ,体现“务去陈言 ,颇示己意”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喻杭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4):62-63,84
本文从多元系统的角度,对佛经翻译对魏晋时期文学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以及文学流派和集团的形成的具体影响做出了分析。认为佛经翻译在魏晋时期的文化多元系统构建中起了中心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丽丽 《文教资料》2010,(10):12-13
在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而魏晋名士更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让历代文人效仿、推崇。文章主要通过对魏晋名士言行的探析,从三个方面——避世远祸、儒与道的调和、个体的自觉。揭示了魏晋名士言行背后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5.
鲁迅撰写的有关魏晋文学的论著,开创了对魏晋文学作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综合研究的范式;以卓越的“史识”,初步揭示了魏晋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建构了魏晋小说研究的理论框架,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史研究方法。其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基本构筑了魏晋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不论是观点的独创性还是学术思路的启示性,都对此后魏晋文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晋人格的诗性构成,举凡出与处、情与性、狂与慎乃至生与死,其心理内容都有着躁动与虚静的相峙与相契;而魏晋文学的人格流变,从党人玉碎、邺下悲慨,到竹林徘徊、金谷焦虑,一直到兰亭玄精、悠然见南山,其心路历程又可大致描述为由躁动渐趋虚静,并最终归于南山的宁静与冲淡。虚静与躁动的相济相悻,即昭示着魏晋文学家人格的哲学内涵和心态祈向,又铸成魏晋人格与魏晋文学的艺术勉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魏晋名士风气表现在个性的张扬、清谈、服药、饮酒、崇尚自然等几个方面。社会环境是造就名士风气的重要原因,玄学的形成与兴盛也为名士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名士风气对后世的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文学开始关照自身,并从功利主义到审美主义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时,以逍遥世外、任情放达、风神萧朗为特征的所谓魏晋风度开始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表现形态,并一直贯穿魏晋南北朝文学,并对之后的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它的美学内涵而言,可以概括为魏晋士族的内在品格、精神气质的呈现。其集中体现在魏晋文章之中。在理性精神渗透的当下,魏晋风度愈加显示出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0.
论魏晋幽默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世多幽默,是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发展史上一个规律性现象.魏晋统治阶层创作幽默文学、众多文人具有幽默意识、幽默文学题材的开拓、多样的幽默文学体裁等方面,正体现了魏晋幽默文学的高度繁荣.  相似文献   

11.
越中是唐诗之路的心脏地带,自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和文士雅客多隐居于此,中国的山水文学和山水诗就诞生在越中。大唐时代文士雅客纷至沓来,使昔日魏晋风流得以再现,其结果即是形成了今人所称的唐诗之路。从唐人诗文所载来看,他们大多是步魏晋人士的足迹来此访胜探幽的。可以说,魏晋风流在越中的活动是唐诗之路的先导。  相似文献   

12.
美学范畴的不断发展演变,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各种变化,气韵充斥着整个魏晋文学和艺术的领域,是魏晋风骨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本文在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书画、文论、乐舞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时期气韵这一审美范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魏晋文化所展现出的风采与成就,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魏晋文化中的"文学自觉"的形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乱世的造就、思想的解放、文学的独立、领导者的作用、寒士的不平等方面对魏晋文化中"文学自觉"的成因进行探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魏晋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试从三个方面,即魏晋人物对官场的态度,魏晋人物对生命的认识,魏晋人物对名教的态度,探讨了魏晋人物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研究时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启示意义。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6.
尽管挽歌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原因今天已很难说清,但到汉末魏晋时,葬礼中使用挽歌以助哀已成惯例,却是不争的事实。汉末魏晋人除了在葬礼中使用挽歌外,他们还喜欢在“宾婚嘉会”之际或日常生活中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但已明显不以助哀为目的,相反,崇尚“以悲为乐”的审美时尚,表达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于生命危浅的惶惑和忧惧,追求行为的放诞和风流,则成为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的原因和目的。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这实际上是以助哀实用为目的的葬礼挽歌在本时期产生的“变调“亦或说流变。  相似文献   

17.
魏晋文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其文学特征与之前之后的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后世论者或着眼于传统诗教,或着眼于艺术形式,褒贬不一、论说纷纭。从其与前后文学的比较看,其总体特征在崇文、重情、求美、尚气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魏晋名士是魏晋士族中的精英,他们不仅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翘楚,同时也是文艺舞台上的主角。在文学艺术界,魏晋名士不仅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被表现的对象。文章从创作主体与被表现对象两方面对魏晋名士与文学、绘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从作家的创作个性、文学情感的张扬、人物与自然美等方面,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杂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史学题材,在《隋书.经籍志》所列史部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我们研究魏晋时期文学、史学的重要资料。而杂传中以人物的别传这类题材数量最多、内容最具代表性。文章从别传的内容题材出发,探讨别传这一题材能在魏晋时期兴盛的原因,并提出别传对于研究魏晋文学历史的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