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道 《体育科研》2011,32(1):24-30
《2008美国体力活动指南》通过文献搜索和统计整理的方法对有关体力活动与心肺健康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分别从体力活动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疾病的影响,阐述了体力活动与心肺健康之间的关系。该指南提出体力活动特别是有氧运动的增加与保持心肺健康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另外也提出了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体力活动不足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由体力活动不足而引起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学生每天有近10小时左右在学校中渡过,所以迫切需要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青少年校内体力活动。研究对通过运用干预手段促进青少年校内体力活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后续研究可以考虑从不同社会支持来源以及学校环境和政策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多维的干预,以促进其在校期间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3.
邹黎  郑樊慧 《体育科研》2003,24(5):73-75
阐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宋宾  张朋 《中华武术》2022,(2):75-7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中的干预现状、测量方法及性别差异干预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经过文献总结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研究大多数是通过学校环境、建筑环境、网络手段进行干预,在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选择上以加速计测量法为主、呈现出多种测量方法混合使用之趋势,缺乏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性别差异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干预、测量方法、体力活动干预中性别差异的影响提出了展望,以期人们更加全面了解关于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为有效改善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5.
体感游戏作为体育运动与电子科技的结合产品,对其在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研究从体力活动的促进、能量消耗、运动康复、社会价值以及心理效应等方面对体感游戏进行分析,发现体感游戏对青少年体力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能满足其锻炼的需求,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地影响,能作为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建成环境对交通性体力活动的影响是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为此,本文针对国外近10年中有关交通距离、土地混合使用、人口密度、步行和自行车基础设施、街道连通性和网络设计、交通安全和环境美观等建成环境要素对人们出行方式和交通性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建成环境要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步行、自行车等积极性出行方式的选择,改善建成环境要素可能有助于交通性体力活动量的增加。这提示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交通系统发展和公共政策制订来提高人们的交通性体力活动量。  相似文献   

7.
邱俊 《体育科研》2011,32(1):31-36
通过对《2008美国体力活动指南》的研究文章进行归纳分析,综述了体力活动在代谢综合症、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痛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妊娠糖尿病等6方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分析和讨论体力活动对防治不同代谢疾病的量效反应,以及体力活动的安全性问题。明确体力活动在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和Ⅱ型糖尿病方面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4,(1):35-40
本文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干预政策进行了阐述,对家庭、社区及其周边和交通环境与居民体力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剖析,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包括城市蔓延对居民体力活动的消极影响以及"精明增长"策略对居民体力活动的积极意义。最后,将该研究领域发展历程归纳为初期以城市环境与居民体力活动关系研究为主,中期致力于建立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关系以及对中介变量体力活动做定量研究,以及当前致力于寻找适宜评价居民健康效应的指标这3个发展阶段。旨在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已有的有关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7,(5):109-114
目的:研究体力活动水平对中国人群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对7763例中国男性人群(16-74岁,46.9±7.8)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IPAQ-SF问卷获得参与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并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将参与者分为低、中等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三组。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肺功能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相比,非吸烟者中,中等体力活动水平组的FVC、FVC%pre和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正相关,FEV1%pre和FVC/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不显著;高体力活动水平组的FVC、FVC%pre、FEV1、FEV1%pre均与体力活动水平显著正相关,FVC/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相比,吸烟者中,中等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组的肺功能指标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均不显著。结论:在中国人群中,体力活动水平对非吸烟者肺功能指标的改善要远大于吸烟者,且体力活动水平越高,对非吸烟者的肺功能改善效果越明显。因此,可以通过倡导不吸烟和提高体力活动水平来改善中国人群的肺功能,从而对COPD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理论课教学、运动技能教学、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对新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对新课程实施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采用新课程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锻炼时的心理感觉均优于对照组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研究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体育锻炼感觉、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体育锻炼感觉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此研究提示,通过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种静萍  阎健 《体育科研》2000,21(1):49-49,52
适度的身体锻炼能促使人体内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欣快和镇静,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增加社会交往,具有成就效应……。据此,本文从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角度提出,身体锻炼是接触忧郁反应的有效途径,并为人们提出一个进行适度身体锻炼的指导方案,供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利用心理学与运动处方知识设计干预网络成瘾症的策略并通过实验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认为通过篮球游戏、体育舞蹈、羽毛球运动等体育手段的干预,能使患者产生归属感,获得交往需要;产生运动快感,代替网瘾快感;转移兴趣,代替网络依赖。  相似文献   

15.
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老年人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探讨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程度对其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应坚持较高的频率,如每周3~4次或5~6次为宜;锻炼后的感觉为微微出汗即可;锻炼时间每次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建议老年人应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符合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 10~ 16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不同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 ,采用 MHT测量儿童的心理健康 ,并用 EFI测量儿童的锻炼感觉和运动愉快感。结果表明 :实验组儿童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儿童则没有显著性变化。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仍方兴未艾。但学者们关注的主题、采用的范式和方法不尽一致,研究结论不确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也仍然存在。该综述旨在通过分析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既往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行为学层面的分析,虽然研究者也试图揭示出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但囿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难于揭示出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当下探讨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不仅助于厘清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脑机制,也可以促进行为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但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也还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仍方兴未艾。但学者们关注的主题、采用的范式和方法不尽一致,研究结论不确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也仍然存在。该综述旨在通过分析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既往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行为学层面的分析,虽然研究者也试图揭示出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但囿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难于揭示出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当下探讨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不仅助于厘清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脑机制,也可以促进行为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但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也还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王智  丁雪琴  赵开强 《体育科学》2007,27(9):49-53,71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17位高水平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表现为:高自信、集中注意、表现良好、理想的唤醒水平、明确的目标、忘我和高比赛欲望.最佳身体准备、理想的环境条件、赛前获得理想情绪唤醒水平、赛前对自己的表现感觉良好、自信和积极的思维、恰当的行动动机、赛前和赛中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注意力集中和运动经验9个因素有助于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形成理想比赛心理状态.不理想的身体准备、不理想的环境条件、非理想情绪唤醒水平、不恰当的自信和消极的思维、不恰当的动机水平、不恰当的注意、赛前准备出现问题和表现糟糕是阻碍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获得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的8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成就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生华  刘新兰 《体育学刊》2003,10(1):104-107
对中学生成就取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学生体育课成就取向以任务定向为主,对体育课的积极情绪体验远高于消极情绪体验;高中学生的体育课成就动机和积极情绪体验与初中学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中学生体育课任务定向水平和体育课积极情绪体验水平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呈正相关关系。有一半以上中学生的体育课任务定向水平和体育课积极情绪体验水平尚不足以对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足够的激活力量;经常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尤其是课余体育锻炼,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加强学生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有利于体育课任务定向水平和体育课积极情绪体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