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刺激,必然引起学生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可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态度,情绪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集中"是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散漫、不满足、压抑"。无论是正面的情绪体验,还是负面的情绪反应,如不及时正确的加以调整,势必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心理体验,无论是学习进步的喜悦,尽兴运动的满足,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压抑,都将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控制和合理调节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分析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助于针对不  相似文献   

3.
学生情绪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和对非智力认识的加深,关于情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散漫、不满足、压抑。”体育教学是日常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快乐体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快乐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是激励人类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巨大力量。“快乐”蕴含在体育教学之中,通过快乐体育教学为学生创设快乐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中情绪调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积极的情绪使学生求知欲增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不良的情绪会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影响个体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要善于激发、保持、深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鲜明、强烈、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在极为活跃的状态下,来支配与调节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学习和炼身行为,自觉地发展个性与体育能力.为此,本文拟就体育教学中情绪如何调控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黄俐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3):59-59,62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情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不如说是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他还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体育教学过程离不开情绪,情绪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并伴随着整个过程,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绪,善于引发、维护并使之转化。  相似文献   

7.
杨雷 《中华武术》2022,(7):78-80
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体验式体育教学更为突出学生的个体化价值,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在于通过多种体验方式切实强化学生的体育训练感受,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技能,这与新式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人本理念达成了完美的契合。本文主要从高中体育教学出发,通过对兴趣体验、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和合作体验四种体验方式的大胆尝试与实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教改对策,旨在促使高中体育教学在新式改革浪潮中快速定位方向,真正实现人本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成就目标定向对大学生技能学习及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进行目标定向对大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及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可以创造不同的动机气氛,改变学生原有目标定向;在学习定向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明显地优于成绩定向的教学情境,且学生能体验到更多的运动愉快感,这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其情绪状态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对体育教学中情绪的作用及如何调控进行探讨,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情绪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因此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1.
把握学员心理特征,优化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学员的体育情绪体验、体育兴趣以及对上课内容的厌倦情况的调查,反映军队院校学员体育心理特征。结果表明,积极的体育情绪体验,富有竞争、挑战性;对上课的主要内容有厌倦心理是部队学员的体育心理特征。对此提出若干建设,优化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2.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消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微 《体育科学研究》2007,11(2):103-104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分类、产生原因及对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情绪障碍的消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笔者走访过一些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体育课还是按老一套教法在教学生,有的学校虽想按新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但大家不知道怎么把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当中,从而出现了“放羊式”教学现象。这种失败的教学只能促使学生厌恶体育,体验不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种适合小学低学级的投的教材,希望能为同行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教材l、旧报纸折叠成各种形状投一投、试一试(见图1)使用旧报纸和胶带进行各种投法。指导要领:本次课的目的,让学生们体会到,即使同等重量的物体,如果形状不同投法就不同。旧报纸卷…  相似文献   

14.
试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论述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建立适宜的教学教材、目标体系,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改变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等途径,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使学生终身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武斌  王海波 《精武》2013,(21):72-72,74
本文以情商的概念、内涵及其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能力的意义为理论抓手,系统地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并说明其路径与方法。进而得出结论:教师在培养学生情商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和谐、热烈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更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手段,来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更自我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情商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其投入体育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会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加以应用,可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因此,它不仅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和体育动作技术形成的规律,还必须讲求心理学方法,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训练的手段,使学生不断克服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素质。本文主要论述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人们对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研究普遍重视。而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尚缺乏详细的研究和重视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现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验分析研究。以引起同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难易、气候的特点、外界环境、教师的组织才能、场地器材以及学生的心境、身体素质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体验产生极大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控制学生的情绪,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采用社交行为、交往焦虑量表,主观锻炼诱导情绪体验量表,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测量法和数据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心理指标交往焦虑和锻炼主观情绪体验指标上实验前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试验后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实验后横向与对照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交往的意识,降低交往焦虑提高交际交往能力,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维持;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激情,利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