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高校收费与个人承受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依据:教学成本额、办学性质、专业性质、地区、家庭承受力,其中居民家庭经济承受力是制定合理的高校收费标准的最直接因素。高等教育收费已明显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确定学费标准时须考虑以下几项原则:收费与成本不望全对等原则、收费应适合居民承受力原则、逐步加强信贷观点、健全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普通高校学杂费标准未考虑城乡和不同地域家庭支付能力的差异,也未考虑不同的高校或专业的教育收益差距。现阶段,我国公立高校收费制度的优化措施应包括增加资助政策的弹性、不同院校(专业)按照教育收益确定收费标准、同类院校(专业)的学生按家庭收入水平确定支付比例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运用规制经济学中的收费理论来讨论如何合理地确定高等学校的收费水准。首先分析了确定高校收费水准时应当遵循的六大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四种可能的高校收费水准的决定方式,最后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只能采取以公正报酬率计算方式为主的平均成本定价策略,同时辅之以混合型定价方式。此外,高校与政府之间应当加强相互信赖和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有68家高校经批准进行远程高等教育,但理论界对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成本与学费尚缺乏整体上的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之间远程高等教育的收费方式、收费标准都有较大差别,缺乏客观的成本测算依据。一、远程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现状教育成本与教育收费是教育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经济现象。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及其补偿、收费政策的制定依据等问题,世界各国政府自上个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记者徐光明)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我省将在全省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城市学校初中一年级每生每年收费标准为610元,农村学校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510元。今秋开始试点的范围包括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景德镇市乐平市、萍乡市芦溪县、九江市星子县、新余市分宜县、鹰潭市月湖区、赣州市龙南县、上饶市婺源县、宜春市铜鼓县、吉安市青原区、抚州市资溪县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地区以外的学校仍按2002年我省确定的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按照城市、农村的中小…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收费对不同社会阶层学生产生不同影响,各社会阶层普遍认为高校的收费偏高,超过大部分居民的可承受能力,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对高校收费的承受力有较大差距。应该重视弱势阶层家庭缴费的承受能力,采取措施减轻弱势阶层家庭的负担;应根据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实际,确定高校的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学费问题正困扰着西方各国,关键是这些费用该由谁来支付和怎样支付。美国的高校是世界上收费最昂贵的高等教育系统之一。据美国教育考试与服务机构大学委员会的统计,美国公立四年制高校每年收费平均为5800美元,而私立四年制高校每年平均收费则高达2122万美元。这样的收费即使对于中产阶级家庭,都是一笔让人头疼的开支。据悉,近年来美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将在高校 2 0 0 4级新生中试行一种新的收费方式 ,即按学分收取。学分收费的具体方法为 :学年收费标准乘以规定的修业年限除以达到毕业条件所规定的总学分得出学分收费标准 ;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公共课学分实行统一收费标准 ,专业课学分收费标准因学年收费标准不同而有所区别。按这种方式计算 ,学生早修完一门课程 ,就能节约部分费用。此外 ,辽宁省教育厅要求高校在折算学分收费标准时 ,要结合本校近年重修率或不及格率的实际 ,相应降低学费总额 ,以鼓励勤奋学生 ,体现公平原则辽宁高校新生试行按学生缴费@李曦…  相似文献   

9.
合理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或家长的负担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自1996年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来,来自受教育者的学杂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收费实行按成本定价,除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收费有所区别外,没有对不同教学质量的高校实行按质论价。这种不分教学质量好坏所有高校都按同一标准收费的定价模式,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因此,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重点应从按成本定价转向按质…  相似文献   

10.
一、贫困生问题的提出、现状及其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化,高等院校招生并轨,实行收费上学已成共识。1996年,全国有500所左右的高校加入了并轨行列。有的地区的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1500元(这大约相当于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实际培养成本的10%~15%),南方有的地区的收费标准为2000~3000元。如果再加上购置书本、文具学习用品、生活必需品及伙食费等(平均按每月150元~200元估计),这不仅已大大超出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对城镇工薪阶层也难以负担。据国家统…  相似文献   

11.
洪林 《江苏高教》2007,(6):154-154
一、公办高校经费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 我国的高等教育只能以公办高校为主体,高校的建设应当是国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不断改善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应当是今后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从高校的收费来看,目前高校的收费标准已接近极限,今后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大幅度提高,重要的还是依靠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地方公办高校,地方政府应当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证政府对高等学校经费投入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要制定地方高校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目标,并据此测算每年需要增加的政府拨款,同时确保落实;要增加安排地方高校基本建设贷款贴息专项经费,缓解高校还贷压力,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2.
收费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立完善的高校收费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应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抓住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妥善处理好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财政投入与收费标准、招生政策与收费政策、公办高校收费与民办高校收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高校收费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即高校没有收费自主权,影响了办学的积极性;削弱了高校对学费收入的支配权;学生缺乏学费负担轻重的选择权,学生欠费数额越来越大,制约了高校经费自筹能力;等等。为此,有必要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建立新的收费机制,建立与新的收费机制相适应的一系列配套机制。在政府及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学校可以根据所提供服务的资源稀缺性、层次、水平以及学校的运营成本,考虑市场中的竞争性、学生的负担能力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14.
教育经费紧张是制约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收费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适应不同收入群体的要求.政府要创造有利于高校融资的环境,鼓励高校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民族地区高校必须重视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合理收费标准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合理收费标准的确定□陈国维詹克波收费标准是受高等教育成本、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价格指数和区域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因而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收费标准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仅有利于由于物价的影响而作适时变动,也有利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教...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模式研究陈国维高校收费标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因素入手,对建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模式进行探讨。(一)影响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因素分析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主...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高校体制改革中,收费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高校的收费问题,指出高校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同时提出了高校收费标准的确定方法及高校收费中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办普通高校之间发展极不均衡,不同档次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收益相差很大,而高校的学费标准却较为统一。为体现优质优价原则、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议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规律相结合,不同档次的公办普通高校建立不同档次的学费标准,拉开收费差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工》2008,(8):44-44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近日在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高校本科生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将在政府网站上公示,凡没有公示的项目不得收费。  相似文献   

20.
以全国56所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收费标准为样本,通过对影响硕士研究生收费的六个主要因素(生均教育成本、学校类型以及办学水平、国家投入、专业区别、不同地域与经济水平、学生需求与未来收益)的构成分析,利用数字化原理,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应量化,通过BP神经网络构建高校硕士研究生收费模型,得出六个因素的影响权重,依次是生均成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办学水平、专业差异、学生需求与未来收益、国家投入。模型可根据不同高校的相应因素进行调试,得出相对合理的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