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教师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遗憾的是,当前,这种帮助却渐渐异化为训斥,教育由此也异化为教训。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学习上的困难生,怀揣着不安与紧张走进教师办公室。他们不安的心是怎样地期盼老师的安慰,他们紧张的情是怎样地企望老师的抚慰。他们需要得到帮助,得到心灵上的帮助,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上的恐惧感,以及对老师的畏惧感。但是,我们的老师并没有顾及这些,经常是给学生一通训斥,训斥学生为什…  相似文献   

2.
教师劳动作为教师追求自我实现的有目的的生命活动,也是指向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性活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师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消解,教师劳动面临严峻的异化危机。在学生评价这一典型的教师劳动中,异化表现为教师被动参与,学生评价原初意义消弭,教师成为“技术工人”,同他人关系对立。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技术与资本是教师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现阶段智能技术的直接应用和数字资本的间接控制合力构成了劳动异化形成机制。为避免技术与资本过度干预,学生评价应回归人本身,构筑科学的教师劳动认知,创设良好的教师劳动生态,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异化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代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非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教  相似文献   

4.
当今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丧失了基本的“学”的能力,这种能力已被异化为“听”的能力。造成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作为语文教育实施者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这种能力,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恢复学生的这种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教育意味着关怀,而这种关怀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外化为对人的帮助,是一种平等的帮助。教师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是一种真正触及心灵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教育本身是诗性的事业,学习也是弥漫着乡愁的心灵旅途。然而,我们却在应试、理性、政绩的旗帜下,迷失了教育评价的本来路径。充满复杂图景的教育评价,被简化成学生成绩的排名、名校录取的人数等结果性评价。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都将自己的关注点凝聚其上,使得教育价值异化,教师心理异化,学生行为异化!这着实令人扼腕顿足,唏嘘叹息。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当下的教  相似文献   

7.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为有了主动追求的特质,儿童可以自己完成其提升的核心部分。儿童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核心部分的,而是非核心的、辅助性的。整体而言,教师的帮助,其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之牧者”。由此,教师的职能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教师的核心能力应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而要形成这种核心能力就应当具备爱心和激情,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专业思维以及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教育活动就是交往活动,就是以语言为交流媒介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包含着相互期待,即教师期望学生获得精神的发展,而学生则期望得到教师的启迪和引导。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像力来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而且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和分享。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的虚假“交往”现象,结果使教育教学活动仍体现为应试教育下的占有式教育和异化的师生关系特征,必须对之予以摒弃。虚假交往之一:交往的形式性。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学生的“犟”,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听从教师的教导,甚至跟教师顶牛。学生这种“犟”的原因,除了前面分析过的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还跟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不妥有关。或者说,教师的教育方式欠妥,是引起青少年学生“犟”的外部诱因。因此,要帮助青少年克服“犟”脾气,减少他们对教师的对立心理和行为,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教师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职校行为异化学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弄清与把握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找准帮助学生转化的着力点,唤醒与激发职校行为异化学生的内在需求,初步构建起以关注学生内在需求为出发点的职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形成有效的职校生转化的教育策略,增强职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干涉式教育,另一种是帮助式教育。在干涉式教育中,教师有点象军训的教官,开口就是向学生灌输"你这样太不对了"等教师评价,然后再向孩子输入"你应该怎样怎样"等命令和要求,这种教育形式,追求的是服从。而在帮助式教育中,教师更象一个循循善诱的心理辅导师,总是巧妙地创设一个隐蔽的教育情境,采用一种自然而恰当的方式,学生可能没感觉到教师在教育他,可是他已经受到教育了。这种教育形式,讲究的是实效,而不是表面形式。不但需要爱心,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  相似文献   

12.
培智教育主要的教学对象是生活和学习能力低于正常学生的特殊群体。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身缺陷和学习能力,着重分析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培智数学20以内的计算教学技巧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培智数学教育,希望对培智数学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数学探究教学中异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学探究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异化现象有不少数学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探究,不少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不能考虑到相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化现象有数学探究过程的有形无实,数学探究教学途径的迷失等;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异化现象有对学生成长评价的迟钝,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忽视等.克服异化现象的途径有:数学教师本人应加强学习,自觉地防止过度帮助学生的行为,提倡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讨论等.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生物科学素养是现代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招生考试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性,出现了“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理念的时候,新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的高考模式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作出理性的思考和调整。  相似文献   

15.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以课程思政导向为教学依据,有效地将思政知识渗透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教师在推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或是语文课堂被异化为德育课堂等现象。在课程思政导向下,教师应注重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知识,实现课程思政导向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的最大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诸多个体社会化的异化现象,阻遏着学生发展。要消除这种异化现象,必须树立正确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中心论”实质是教师单一主体观。这种单一的主体观 ,使学生的发展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遭到异化。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 ,可谓正本清源。理想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主体交往关系。师生主体交往的实现 ,不仅要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教育交往活动的主体 ,更应倍加注意师生主体交往意识、交往精神的培植。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异化与回归浅析--教师身份在知识转型下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云红 《教育科学》2003,19(1):56-58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这种关系的价值远远超越知识的价值。而现代教育中实然的师生关系多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递,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其症结主要在于科学知识型状态下的科学霸权。人类知识第三次转型为教师身份的螺旋式回归提供契机,师生关系将是教师与学生在这关系中寻找自己存在和人类存在的真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生命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梭。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2007,(2):64-64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2期发表了《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文中提出,儿童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核心部分的,而是非核心的、辅助性的。整体而言,教师的帮助,其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之牧者”。由此,教师的职能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教师的核心能力应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而要形成这种核心能力就应当具备爱心和激情,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专业思维以及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