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中国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以百分之百的测控成功率,给世界一个精彩的亮相。中国已经成功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控制技术,并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载人航天飞控中心。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测控通信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北京航天指  相似文献   

2.
正周建平,1957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航天工程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1989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解  相似文献   

3.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中国载人飞船技术从无到有,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神舟七号发射,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高科技发展纲要”、法国“尤里卡”计划、西德“欧洲防御”计划、日本“全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相继提出。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面对世界各国在太空高科技领域展开的激烈角逐,我们如何紧跟时代,谋求长远发展,再现“两弹一星”雄风?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9月21日,我国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自己的专有代号“921”。2005年10月15日,胡锦涛主席同“神六”航天员乘组实现了天地通话,那一刻,举国欢腾,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在每个人心中汹涌澎湃。“天地通话”,就是我国载人航天七大系统之——测控通信系统的手笔。我国的测控网发展,历经了超短波测控网、C波段测控网,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立了S波段测控网,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多任务陆海基天地一体的测控网。与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同时成长起来的,是它的主要创建者于志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嫦娥”工程测控系统总设计师。他为我国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规划、总体设计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200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新时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被列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6个重大专项之一。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现状如何、未来会迎来怎样的发展……带着种种的疑问,我们采访了于志坚所长。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对于普通农民来说,种子是一年收成的指望;而对于国家来说,种子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2023年3月23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公告,征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搭载航天育种实验项目。航天育种是一种结合航天科技、宇宙辐射和植物遗传等学科的新型育种技术,利用太空极端环境诱使种子发生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6.
1.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人类航天最难的技术莫过于载人航天.1961年,苏联和美国率先突破并全面掌握这项技术,之后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才打破这项垄断.时至今日,中、美、俄依然是仅有的三个全面独立掌握各项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11,(14):58-58
由百余位载人航天一线专家历时5年精心打造,中国首套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载人航天伟大成就和介绍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大型科普读物《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15日在中国科技馆首发。本套《丛书》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开创了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一线科技专家集体为广大读者撰写前沿科普知识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刘振德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副所长,所科技委主任,院科技委常委,硕士导师,历任设计员、科技处副处长、涡喷研究室主任、涡扇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现担任两型巡航导弹用涡扇发动机技术和行政指挥,负责质量、信息化、发动机发展规划等工作。他多次获得表彰奖励,被评为院级优秀党员;2000年获集团公司杰出人才奖;2001年获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3年被评为院级专家;2001年至今,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次,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9.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是我国首颗光学民用立体测图卫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研制、自主数据处理的高精度卫星。资源三号卫星测绘关键技术的突破为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增强了我国独立获取与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提升了我国测绘服务保障水平,提高了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数据保障能力,加快和完善了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测绘行业科技进步。相关技术填补了我国测绘卫星及应用领域的空白,对开创我国航天摄影测量新纪元具有重大意义。在不久前揭晓的中国测绘学会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资源三号卫星测绘关键技术”获特等奖。  相似文献   

10.
<正>李潭秋,1963年生,工学博士,辽宁庄河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多年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和航天服研制,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舱内航天服和飞天舱外航天服研制,现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舱外航天服责任总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排名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新时代》2001,(1):32-35
本文是根据《Popular Science》杂志的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带有“海外看中国”的味道,是美国人士对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些看法,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现代化的、自信的和负责任的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决心是无庸置疑的。发展载人航天不仅有益于科学研究,也有助于开展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国希望在航天领域为世界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冯伟钢 《今日科苑》2007,(17):21-23
钟山院士,1931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雷达电子专业,曾任二院低空超低空型号系列总设计师,现任航天科工集团和二院科技委顾问。钟山院士是长期工作在国防科研武器装备研制第一线的制导系统工程技术专家。特别是在低空防空武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是该领域的主要技术带头人。他先后担任过五个型号的总设计师。进行各种打靶飞行试验几十余次,指挥、决策发射导弹上百发,编写了各类资料、技术报告百篇以上,培养了一支技术配套的优秀设计师队伍。在担任总设计师期间,他率领广大科技人员多次攻破重大技术关键,以较快速度、较低经费完成了重点型号研制任务。该武器已装备了我国陆、海、空三军,为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钟山院士系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和部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兼任上海交大、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为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  相似文献   

13.
为激发全国广大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提高对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了解,中国科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举办了寻梦天宫——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竞赛活动。竞赛时间:2011年6月1日~9月15日参赛方式:请参赛者填好答题卡,于9月15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到:(100048)北京海淀区阜成路8号主办公楼中国宇航学会科普处知识竞赛组委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目前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空间实验室等八大系统组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八大系统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高度密集,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辽宁省铁岭市科学馆以弘扬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为宗旨,充分发挥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家乡的人文优势,大力开展专业化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全面提高航天科普展教工作标准和质量,努力建成我国北方首屈一指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5月 4日 ,中国载人航天科普展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开幕仪式 ,“神州五号”飞船返回舱在科普展中展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 ,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机构最近披露,从技术能力上讲,中国可在2008年或2009年建太空实验室,在2015年前建立太空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仅仅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发射载人飞船后, 将发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11,(10):2+69-F0002,F0003
联合国大会不久前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以纪念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飞入太空。载人航天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些时刻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19.
协会动态     
尹怀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航天技术专家尹怀勤编著的14万字的《E时代N个为什么·航天》一书,日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书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共分为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中国的航天》是中国政府继2000年和2006年以后发表的第三部中国航天白皮书。白皮书在讲述过去进展与未来5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时,按照航天运输系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空间碎片等九个方面分类进行了整体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