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舞台表演艺术的繁荣,从各种大中型文艺表演活动的发展趋势来看,存在于其中的竞技太极拳表演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观赏需要,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寻求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以竞技太极拳舞台表演为切入点,运用舞台表演中的音乐、服装、动作设计等艺术手法来丰富与充实竞技太极拳的表演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伟  邱丕相 《体育学刊》2012,(3):121-124
竞技武术改革之后,竞技太极拳、剑的比赛率先得到了社会认可,其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和认同。冲突在于竞技太极拳融入了长拳的难度动作,传统武术人士一时难以接受,并认为其偏离了太极拳的内涵;并且竞技太极拳基于赛场这一特殊的环境,潜在地调整了功能展示次序,突出了评判、表演,亦与传统认知相左。认同在于从观赏的角度,观众接受了竞技太极拳的审美超越;从传播的角度,竞技太极拳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散发影响力;从时间的角度上,大众逐渐接纳磨合了业内曾经的争议;而且,竞技太极拳的社会地位也在磨合中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陈雄 《武当》2010,(1):16-18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竞技太极拳自选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了分析,对太极拳运动特点、竞技太极拳技术动作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竞技太极拳自选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分析。针对太极拳运动特点、竞技太极拳技术动作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旨在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6.
竞技健美操是在有氧健身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它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和其他的竞技体育项目不同,竞技健美操需要运动员具备连续表演复杂多变动作的能力,具备表演高强度动作的基本能力。可以说,竞技健美操是极为考验运动员体能的一项竞技项目。纵观竞技健美操的各项国际比赛,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成绩始终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运动员的体能欠缺是主因。近几年,竞技健美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竞技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必须要对其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本文主要围绕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这个关键点展开,论述了体能训练的内容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表演视域中的竞技运动诠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身体语言、身体体验、身体呈现、身体真实、身体文化和生命确证6个维度,诠释表演视域中的竞技运动,初步形成了竞技运动表演的思维体系,进一步丰富竞技运动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表演视域中的竞技运动不仅是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层次与结构规则并能实现社会交往的身体语言,一种遵循教化和内化相统一的情感性与知识性的身体体验,也是一种保持游戏本质、凝聚多种文化滋养和秉承不同民族文化特质的身体文化,竞技者在竞技舞台上以身体表演延续和传承了竞技运动文化.竞技者需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呈现出最真实的身体,并将身体审美内涵表达指向观众,在不断改造自我过程中呈现竞技精神、实现自我超越、确证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讨太极拳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在太极拳训练中实施核心力量训练,进一步提高太极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核心区域肌肉力量增加,可使太极拳动作精细化程度提高,增加运动员做高难动作的稳定性,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9.
竞技太极拳经过多年磨练,现在的发展状况是否合理化、规范化是本文研究重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对运动员训练、竞赛期间比赛成绩、难度动作完成质量及编排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发现:运动员对难度动作的把握水平整体提升,比赛中难度动作缺失一定区分度,对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不利。应在高难度上加大创新力度。竞技太极拳的编排逐渐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
竞技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太极拳的发展做了相关研究。目前竞技太极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偏重难度动作,淡化太极拳的风格特色;套路编排质量有待提高;创新技术偏少、率先创新的技术动作相对更少;音乐选择有待重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包括: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要协调发展;套路编排要体现充实性、严谨性及合理性;鼓励技术创新;套路演练与音乐要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竞技武术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完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武术比赛的一次革新和突破,同时引导武术向“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太极拳是一项具有独特节奏与韵律的运动,将之与音乐相结合,不仅是对动作节拍、节奏上的提示,更重要的是借助音乐所蕴含的情绪与氛围来烘托运动员的演练.然而近年来运动员在太极拳比赛中配乐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将音乐与竞技太极拳套路更完美的融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运动员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对两组对象(运动员组与大学生组)进行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员在定量运动中和定量运动后,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其变化机理与太极拳运动调心、调息、调身,以及该运动对机体血管机能和调控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24式“简化太极拳”是最简单的太极拳套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文章通过对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改革,总结出除常规的讲解、示范外,结合太极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民族音乐等进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的更快,掌握的更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太极拳蹬腿动作支撑腿和动作腿的协调活动,揭示中枢双重命令下的下肢运动控制的特征.方法: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各10人,分两组.记录太极蹬腿动作时下肢肌肌电图、双下肢关节的角运动、足底中心压力的移位.每次试验8 s完成,重复5次.统计处理后,做肌电、运动和平衡分析.鲒果:两组间支撑腿的EMG、关节活动和COP位移出现了在形态上和幅度上的差别,但是在动作腿多表现在幅度上的差别.运动员支撑腿的平均EMG都高于初学者,只有股直肌有显著差异;运动员膝和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小于初学者,踝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稍稍比初学者大,只有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较为显著.运动员动作腿的平均EMG只有股直肌和胫骨前肌显著地高于初学者,而臀中肌显著地低于初学者;所有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平均足底中心压力的侧方和前后方位移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运动员动作腿的起始运动约250~350ms,滞后于支撑腿起始运动的延迟时间.结论:运动员和初学者都可以用踝-髋策略来调节单腿直立的姿势平衡,但是运动员能够启动一个根据任务需要的前馈控制技术,通过下肢肌的积极活动,预先形成一个对抗蹬腿反作用力干扰的姿势稳定.因此,训练太极拳可以获得这个前馈控制技术.持续降低重心时,初学者的蹬腿和支撑两任务间出现了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5.
魏巍 《体育科技》2013,(6):141-144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具有“技击”特色的大板拳教学情境,并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了太极拳技击情境教学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中技击动作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有利于建立动作表象,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境教学中的技击性符合学生的选课目的,能提升对太极拳技击内涵的认识,起到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的作用;包含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的情境教学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肌电测试优秀太极拳运动员做搂膝拗步动作时,用意识引导动作和无意识做动作时下肢肌肉产生的肌电变化,从肌电、运动学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状态下做动作,肌肉被激活的时间、持续的时间及肌电值等肌肉活动特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在练习太极拳时,通过意识引导动作对人体肌肉运动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项目,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极拳吸收中医整体观念思想,强调意念、呼吸、动作导引相联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养生观进行研究,论述中医经络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阐述太极拳运动中的意念、呼吸、动作肌肉变化与中医经络联系,指出太极拳练习中"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通过意念的调控,气的吐纳及调息、肌肉运动和动作导引来达到疏通经络,养生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对长拳、太极拳冲拳动作进行肌电实验,分析长拳、太极拳完成冲拳动作时所调动的肌肉及其iemg值,得出在研究对象本身无差异情况下,不同拳术冲拳的发力对肌肉的调动情况。研究方法:在肌电实验中,以固定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美国noraxon生产的t6无线导遥测肌电对练习长拳、太极拳冲拳时的上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长拳冲拳过程中,肌肉活动顺序为腹直肌、三角肌前束、股内侧肌、股直肌、腹外斜肌、股外侧肌、股四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竖脊肌;积分肌电显示在长拳冲拳阶段三角肌前束、肱桡肌的积分肌电最高;在整个长拳冲拳过程中,腹外斜肌的肌肉贡献率最大。太极拳冲拳过程中,肌肉活动顺序为肱桡肌、腹外斜肌、股内侧肌、竖脊肌、三角肌前束、腹直肌、股外侧肌、肱三头肌、腹直肌、股四头肌;积分肌电显示在太极拳冲拳阶段肱桡肌、股内侧肌的积分肌电最高;在整个太极拳冲拳过程中,腹内斜肌的机头贡献率最大。研究结论:长拳冲拳过程中,受试者较好完成技术动作,腹直肌首先放电,肌肉力量的发放大部分来源于肱桡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集中于上肢腰部和手臂。太极拳冲拳过程中,受试者未能掌握技术动作,肌肉发力顺序不符合太极拳冲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长期有规律的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体成分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对27名参加太极拳运动的50-65岁的中老年女子在练习前、练习6个月后体成分、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指标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太极拳运动后,中老年女性的体成分能得到有效改善,表现于体成分指标中体重、身体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腰臀脂肪比率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安静状态下心率、血压呈显著性下降,说明太极拳能够提高中老年女性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推迟心脏衰退老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