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决赛中男子南拳全能和女子南拳全能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难度动作完成率则成为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广东队南拳运动员在训练、预选赛、预赛、决赛中难度动作的完成率,得出训练水平与比赛成绩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南拳评分结构与难度动作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竞赛新规则下通过对南拳评分结构和难度动作技术的分析,探索南拳竞赛项目制胜规律,为广大运动队提供操作性的借鉴依据。主要运用录像分析法对我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男子南拳项目评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优秀男子武术运动员完成南拳难度动作和动作质量的能力较强,新规则难度动作已为多数男子南拳运动员所适应。研究认为:新规则应用中动作质量与演练水平的评判内容、演练水平级间分差等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难度动作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仍然很大,但大部分运动员都趋于适用。  相似文献   

3.
十一运会武术套路南拳比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亚琪  张丽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202-203,179
十一运会武术套路比赛,代表着我国竞技武术南拳项目的发展现状。随着竞赛的发展,南拳运动员难度动作逐渐趋于稳定,女子运动员跳跃的难度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现场观察法,对2012年湘西自治州第十二届武术套路比赛中青少年组前三名男、女运动员的难度动作编排与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动作编排和完成水平呈现出男子高于女子、动作难度高于连接难度的特点,难度动作编排与完成级别体现为男子倾向B级难度动作、女子倾向A级难度动作的特点。提出了应提高湘西州青少年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加强青少年男子运动员A级、C级动作难度,D级连接难度的训练;加强湘西州教练员对难度动作的编排、申报和训练水平的培训;提高湘西州武术赛事有关工作人员对难度登记表及评分表的审核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损伤是长期困扰武术套路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为了解目前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现状及原因,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国家队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普遍性问题.造成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繁重的训练任务造成运动员膝关节疲劳,集中表现在C级(高级别)难度动作加连接动作的训练中.具体表现为跳跃动作起跳至落地过程中,运动员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要领;腾空落地瞬间,运动员膝关节承受过重压力而未正确使用落地缓冲;腾空落地时由于旋转度数不足所造成的生硬连接.二是,难度动作训练之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以及训练时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因此,加强膝关节肌肉力量训练和难度动作完成前的准备活动,教练员对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采取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是预防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摆莲B和C级跳跃落地接马步是长拳、南拳武术项目的两个难度动作.通过对该组动作落地技术的动力学及相关稳定性因素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落地技术和训练中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录像观察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男女运动员的腾空与落地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7.
毛新萍 《精武》2013,(21):126-12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与观察法,对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自选长拳创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套路创编时,动作难度在选编类型上成集中趋势,难度选择主要是跳跃类难度动作,选择B级难度动作多于C级难度动作,动静连接的次数多于动动连接的次数;动静连接主要接马步与跌竖叉,还有少部分选择提膝独立;音乐与动作节奏配合不融洽;自选长拳套路创编却存在技击形式的异化;自选长拳套路的编排主要通过全国武术锦标赛录像中的精彩之处及吸取同类型运动项目的精华和有关知识,以此补充和丰富创编内容。期望本研究为武术套路的创编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预赛中,女子南拳、太极拳、长拳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失误率分别是南拳15%、长拳12%、太极拳17%.研究表明,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有差别,难度动作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关键;高旋转难度动作的完成具有不稳定性;动+动+静的难度动作前后动作的顺势衔接与利用惯性是动作完成的重要环节;难度动作的支撑,下肢以复合杠杆的工作形式完成动作,对腿部肌肉力量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9.
分析参加2005年浙江省青少年儿童武术比赛男、女乙组获长拳、刀、枪、剑、棍、太极拳、南拳项目前8名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的情况,结果发现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成功率不高;A、B级难度动作明显偏多;324B 1难度动作出现频率最高;难度动作评分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最后名次的评定。建议基层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适应新规则,提高难度动作训练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运动员的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  相似文献   

10.
竞技武术套路高难度动作完成质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而高难度动作落地稳定性是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关键环节,提高女子运动高难度动作落地稳定性,避免扣分点,是当前竞技武术套路女子运动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应用摄像分析等手段,对北京奥运会女子南拳金牌获得者林凡等35名运动员的难度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诊断,寻找落地不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女子运动员在完成高难度动作中腾空时间明显不足,空中旋转角度不够,增加了落地稳定性的难度;不同的落地姿势有不同的重心高度、落地缓冲距离、落地支撑面积;并根据运动员个体的特点,提出个体的理想技术模式,模拟比赛负荷强度训练难度动作,在为备战北京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全运会的训练中,提供了科技服务,保障了被跟踪科研服务的运动员在这两次大赛中获得了金牌.  相似文献   

11.
女子花样滑冰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艾利尔软件,通过对2003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我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国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技术录像解析,分析所获得的起跳时水平速度、空中水平位移、腾空高度、空停时间、腾起角、关节角度等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作比较。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需提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提高起跳技术、腿部蹬伸力量和爆发力,使水平速度有效地转化为垂直速度;我国部分运动员腾起角偏大,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时,人体重心腾起角应逐渐减小;助滑末期运动员支撑腿应积极屈膝,充分后引浮腿;起跳时支撑腿应积极蹬伸,形成“小摆臂,早收臂”。  相似文献   

12.
障碍跑     
《中华武术》2009,(8):64-64
跨越水池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蹬离横木瞬间,眼睛要盯住距水池远端边缘30厘米处的着地点。脚着地时,用几乎是直腿的膝关节和踝关节下压进行支撑,此时,身体重心应位于支撑腿上方而不是在它的前面。起跨腿超过支撑腿后,用一个小步跑出水池。臂的动作对腿的节奏起平衡作用。在体侧的摆臂有助于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太极拳蹬腿动作支撑腿和动作腿的协调活动,揭示中枢双重命令下的下肢运动控制的特征.方法: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各10人,分两组.记录太极蹬腿动作时下肢肌肌电图、双下肢关节的角运动、足底中心压力的移位.每次试验8 s完成,重复5次.统计处理后,做肌电、运动和平衡分析.鲒果:两组间支撑腿的EMG、关节活动和COP位移出现了在形态上和幅度上的差别,但是在动作腿多表现在幅度上的差别.运动员支撑腿的平均EMG都高于初学者,只有股直肌有显著差异;运动员膝和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小于初学者,踝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稍稍比初学者大,只有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较为显著.运动员动作腿的平均EMG只有股直肌和胫骨前肌显著地高于初学者,而臀中肌显著地低于初学者;所有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平均足底中心压力的侧方和前后方位移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运动员动作腿的起始运动约250~350ms,滞后于支撑腿起始运动的延迟时间.结论:运动员和初学者都可以用踝-髋策略来调节单腿直立的姿势平衡,但是运动员能够启动一个根据任务需要的前馈控制技术,通过下肢肌的积极活动,预先形成一个对抗蹬腿反作用力干扰的姿势稳定.因此,训练太极拳可以获得这个前馈控制技术.持续降低重心时,初学者的蹬腿和支撑两任务间出现了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4.
设置靶模具和信号灯,运用两台CASIO-EXFH25摄像机对两名国际级散打和泰拳选手后横踢动作进行同步拍摄,采用APAS系统(美国)进行三维视频图像解析,用Megwin Me6000表面肌电同步肌肉活动信号,对中泰横踢技术各运动环节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关节速度和角度变化特征,肌肉动员顺序、肌电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距,揭示技术动作内在规律,以期为鞭腿技术动作的教学、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临床疾病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TASI)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患肩周围肌肉表面肌电活动与正常肩关节在不同功能性动作中比较来探寻TASI肩周肌肉活动募集的大致特征,为TASI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东方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的TASI运动员患者和正常运动员肩关节(CON)对照。肌肉活动采用德国Biovision 16导联肌电图仪进行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执行肩胛平面外展、前屈、后伸,0°和45°外展时内外旋,评价肌肉活动特征。结果:TASI和CON相比,TASI肩周肌肉具有以下特征,胸大肌在中立位内旋活动下降明显,三角肌前束在肩胛平面外展的后半部分范围和前屈的前半部分范围中明显下降,三角肌中束活动在前屈的中间范围活动下降,冈上肌活动在外展起始范围有增加的趋势,其余大多数运动范围均呈现下降趋势。肱二头肌活动在前屈和外旋运动中增加。冈下肌活动性在外旋时下降。前锯肌活动在前屈的后范围活动、内外旋运动中是下降的。结论:(1)增加了TASI发病机制的理解,补充了TASI康复训练和治疗选择依据的基本数据库。(2)TASI肩外展肌群、外旋肌群的工作能力下降,内外旋肌群存在失衡现象,外旋肌群的工作能力下降较明显。(3)TASI肩非手术治疗时可适当考虑前方动力性稳定结构,应加强冈上肌、前锯肌以及外旋肌肉的活动性训练,适当加强三角肌前、中束和内旋肌群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运用表面肌电和高速摄影同步技术,结合功能解剖学,分析王北星途中滑跑单步周期腿部肌电特征,进行技术诊断。结果表明:(1)王北星左腿力量大于右腿符合速滑项目特征,但左腿支撑时重心高于右腿,说明左腿仍属弱势腿;(2)王北星胫骨前肌是踝关节运动主要用力肌肉,是单步周期主要用力肌肉之一,摆动期出现多余放电;(3)王北星蹬冰期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肌电振幅呈双峰现象,股内肌、股外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是主要用力肌肉;(4)王北星左右腿蹬冰期蹬冰肌群肌肉用力方式不一致。教练组应根据王北星腿部肌电特征,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探索六周的悬吊训练对散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平衡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影响,把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名,实施六周的悬吊训练方案,对照组进行和实验组同等强度的力量练习,训练前后分别测试单腿跳远和立定跳远成绩、平衡能力指数,对训练前后与组间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与之前相比单腿跳远成绩都有提高,但实验组更明显;立定跳远成绩只有实验组明显提高,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平衡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结论是:悬吊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增加下肢速度、爆发力和平衡能力,改善了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肌肉协调能力,改善提高了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跳远时摆动腿无积极的快速摆动与制动动作与起跳后身体明显前旋运动趋势都会影响跳远成绩,所以,有必要对跳远起跳时的前旋特点和起跳能力与腾空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跳远教练的教学有所帮助,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19.
苏玉林  董洪园 《体育科技》2013,(6):43-45,49
目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分析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交叉步,研究其在各种横向移动速度下相关指标的变化特点,探寻移动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排球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参考.方法:运动QUALISYS红外反光捕捉系统,研究多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在横向移动过程中相关运动学指标的变化特点.主要研究结果:(1)摆动腿的准备时间和摆动速度为影响横向移动速度的主要因素.(2)摆动腿蹬地角度不为影响速度因素,但个体差异较大.(3)除空中移动时间外,摆动腿运动时间、支撑腿移动距离、躯干角加速度对移动速度无影响.因此应减小支撑腿蹬地角度缩短空中移动时间;躯干面对球网保持有利拦网位置.  相似文献   

20.
Eccentric strength training is thought to b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A form of training that may enhance the eccentric training stimulus is the attachment of a rubber bungy to the strength-training apparatus in such a way that the return velocity and, therefore, the force required to decelerate the load at the end of the eccentric phase are increa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lastic bungy training, we performed two studies. In the first, we examined the electromyographic (EMG)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different squat techniques: traditional squat, non-bungy jump squat and bungy jump squat. In the second study, we examined whether jump squat training with and without the attachment of a rubber bungy to an isoinertial supine squat machine affects muscle function, multidirectional agility, lunge ability and single leg jump performance. The EMG activity of the vastus lateralis and gastrocnemius muscles was recorded. An instrumented isoinertial supine squat machine was used to measure maximal strength and various force, velocity and power measures in both studies.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groups: a control group and two weight-trained groups, one of which performed bungy squat jumps and one of which performed non-bungy squat jumps.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performed 10 weeks of ballistic weight training. The kinematic and EM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ngy and non-bungy squat techniqu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squat on all the variables measured.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ngy squat and non-bungy squat training was greater EMG activity during the later stages (70-100%) of the eccentric phase of the bungy squat condition. The 10 weeks of bungy squat and non-bungy squat jump weight training were found to be equally effective in producing improvements in a variety of concentric strength and power measures (10.6-19.8%). These improvements did not transfer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the single leg jump and multidirectional agility. However, bungy weight training did lead 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unge performance (21.5%)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