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范围内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高等教育的系统变革,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数据合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了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主要涵盖了整合数字技术的教学实践、数字技术助推的教学模式变革、数字技术赋能的人才培养路径、数字技术保障的数据管理过程和数字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院校有效性等五个主题;其总体的知识演进呈现出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态势;“模式”“教育数字化”“数字能力”等既预示着未来的研究热点,也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其深深植根于数智时代的土壤中。在这一语境下,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部优势主要体现为在线教育建设夯实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数字校园建设赋能数字化生态生成、教育理论研究明确了数字化转型方略,但同时仍面临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致使数字化转型陷入路径偏差、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及其培养缺位以及学分、学位管理体系不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等现实劣势。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既要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文化体系构建、数字新基建打造等时代机遇,亦要应对数字鸿沟扩大、知识碎片化、信息管理风险等外部挑战。我国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需秉持强化优势、科学发展、开拓进取、战略规避的原则,具体应遵循以下路径:以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引领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发展;依托国家在线教育平台系统性规划知识教学框架;借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数字校园建设;统筹建构数据智能基座,重点加强数据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会和挑战。通过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当前研究生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研究生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聚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等关键领域,提出“数字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保障,平台资源共享,技术赋能教学,提升数字能力,构建数字生态”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顾周东 《河南教育》2023,(12):11-13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具体措施。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促进了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发生变革,本研究分析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高校、教师、学生与社会的逻辑分析体系,从四个不同维度剖析了各自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慧 《教育与职业》2023,(14):65-70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时代特征。基于数字技术融通创生高职劳动教育新生态,通过数字劳动牵引带动高职劳动教育新模式,强化数字素养保障高职劳动教育新成效,是有效推进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劳动教育理念与数字劳动需求不匹配、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充分等问题,需构建“嵌入—融合—创造”的目标发展机制“,手段—资源—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以及“共识—共研—共建”的协同治理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研究从技术哲学视域出发,整合“技术—主体—情境”的分析框架,从这三个维度阐释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合意涵:既包括数字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包括教育行动主体数字素养的提升,共同形塑着现阶段中国教育体系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实践形态。客观而言,如今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注意力失焦和新型数字排斥、行动主体数字胜任力脱嵌、教育异化等多重不确定性风险,限制中国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此,研究认为不仅需要从技术维度推进数字教育技术的韧性运用,还要从主体维度提升多元行动者的数字胜任力,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数字教育中的主体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共同议程和进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不同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政府存在着共同的关注点,同时,ChatGPT等新兴数字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风险。  相似文献   

8.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改革行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从专业布局、运行秩序、基座建设等方面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管理层、教师、学生的数字赋能,强调“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首要作用;从教学理念及模式、课程及资源、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及评价等方面突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中心地位;开展数字技术研发、数字技术应用研发、数字化社会服务,推进研发服务与数字化转型的双向助力;通过搭建平台、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打造数字化实践教学品牌,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从教育赋能到教育重构的“渐进式转型”、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思想的“创造性转型”、从关注设计到关注体验的“人本化转型”、从技术应用到技术研发的“参与式转型”,也是从关注一隅到惠及全局的“协同式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职业教育数字治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并逐步融入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争相进行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通过数字化转型,形成数据驱动的新型教育生态,构建更加卓越和可持续的高等教育新体系。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迭代的长期过程。通过对数字鸿沟、信息孤岛、顶层设计、教师应用能力等发展困境因素分析后发现,脱困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国内外成功经验与创新研究表明,改变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认识,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数字微认证,展现属于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由数字技术发展引发的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美国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定位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高校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积极意义。文章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协会教育数字化转型调查报告为始点,结合美国多所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形成了对美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白描,同时介绍为美国各级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服务的相关机构和组织,为借鉴美国数字化转型的规范化路径提供了线索。分析发现,近年美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受疫情影响而得到整体加速,尤其在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学生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院校发展决策、跨部门工作流程的贯通等方面有明显的转型迹象。但是,在技术生态建设、技术人才更新、文化变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障碍。在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有必要从价值定位、战略方向、运作模型层面来增强高校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并逐步融入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引发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方式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该文首先对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及实践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采用一个二维框架来描述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系统结构和发展过程,借此展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愿景。高等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教师、学生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要素。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既承接数字化应用于教学的历史,又面向数字化驱动教学方式转型的未来。该框架将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分为融合、转型初级和转型高级三个发展阶段。最后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鸿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已有惯性的制约、基于经验的教学管理与决策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单一并缺乏灵活的学分学位认证体系、传统的班级和课程制度限制差异化教学发展、教师借助数字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薄弱、学生缺乏数字化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知识的碎片化带给学习者的选择困境、已有教育理论难以指导数字时代的复杂教学实践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数字化变革,是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的数字化创变,是数字赋能的育人新形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思维转型、技术应用、价值引领、数字素养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为此,应注重理念驱动,坚持数字技术赋能,追求铸魂育人为本;推进技术赋能,破解数字技术壁垒,赋能主流价值观培育;夯实价值引领,以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厚植数字化人文情怀;加强主体培育,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是数字化的核心,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技术促进思政教育模式变革,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是守正创新与系统观念的统一,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数字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路径,应从主体素养、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发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为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契机。从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出发,树立科学理念,培养数字人才,搭建数字平台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缺失、乡村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堵点。因此厘清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逻辑是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与育人逻辑有机耦合,利于明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建议通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精准匹配、按需推动技术与乡村教师精准对接、精准设计区域性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实施配置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策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教育云平台联接城乡学校,汇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协同化”发展新格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数字化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时代应答,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推广和应用,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教育形态的变革、教育机会的拓展、学校空间的重构和学习模式的更新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推进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探索。结合三所大学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从超前识变、积极应变到主动求变的进程,对三所大学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探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律,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助力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必将重构教育生态,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教育,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项全球性议题。在明确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内在意蕴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其在实践中存在着教育主体数字化素养不足、教育内容数字化元素匮乏、教育手段数字化应用滞后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氛围淡薄等现实困境,并就此提出针对性的突破路径,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暴露了传统留学生教育系统的脆弱性,留学生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国际共识。留学生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将数字技术融入到留学生教育各个层面,推动留学生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形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良好教育生态的过程,包括应用、融合、全数字化三个阶段。总结世界各国推进留学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经验,呈现出重视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促进数字基建均衡发展、强调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提升、支持多元协同治理和国际合作等特征。然而我国在技术、人员和文化转型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阻碍留学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因此,我国应从顶层设计、数字基建、教师培训和数字化治理等方面谋划发展,提出适宜本土的留学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数字化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本文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背景和内涵,基于转化、转型与智慧三个发展阶段,八个维度提出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以期共同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高等教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在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参与者和实践者,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为此,该文首先分析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并从数字中国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队伍发展三个层面厘清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超过1500万人,推动如此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实现数字化转型,需抓重点难点、分先后、有主次地推进。故该文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思路与内容。并建议在此项转型工作中,要缩小教师数字鸿沟、探索一体化教师发展模式、提高教师及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完善治理激励机制,助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支撑数字时代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