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体育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具有时代现实意义.随着武术走向国际,武术运动员将携带着中国元素展现给世界.树立民族体育标杆,塑造中国体育形象.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借助中国儒家孟子思想,解析其学说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运动员塑造中国体育形象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提出以传播武术文化为中心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和对策。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具有国家维度、城市维度、农村维度的战略高度;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明确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文化传播内容与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增强人际传播路径、群体传播路径与组织传播路径的有效性;武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空间凝聚力、促进国家产业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武术运动的服饰问题进行了伦理考量,认为武术服饰承载了文化和伦理道德,是一个关乎伦理的大事;武术服饰关乎武术运动自身的形象,是运动推广及普及的文化象征,同时指出了武术服饰创新难度在于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合理改良。  相似文献   

4.
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国家形象的概念、体系以及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命题,并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武术广受世界人民欢迎;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武术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功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和研究。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一个能够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展示中国形象的标识;是一个西方人体验中国与观察中国的视闽,也是一个打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利器与品牌。文章最后指出:中华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理应承担起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让西方人看到神奇的武术技术,更要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个中国符号尽可能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  相似文献   

6.
阐述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有关问题。认为: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多依靠感官,感性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也影响着人们对武术的形象认知,而武术形象对武术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关键是武术人及其思维,人是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学校武术、大众武术、竞技武术传播的主体也是人;应正确处理武术标准化与学校武术、大众武术、传统武术的关系,塑造武术"走出去"的时代形象,推进武术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武术网红身体形象是重构中国武术形象的重要符号,其建构过程受到工具取向与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划分为互利共生、利益驱动、价值引领和娱乐转变等四种类型,采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抖音平台选取了8位粉丝量在50万以上的武术网红作为访谈对象,运用半结构访谈法,考察不同类型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内在观念是武术网红建构积极身体形象的主要依据,其价值倾向和心理过程是与外部期待进行博弈的利器,但过于重视谋求个人利益的价值倾向与心理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武术网红积极身体形象的建构,削弱了在网络环境中传播中国武术的影响效应,为武术网红身体形象的建构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自信与文化形象辩证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从概念、内涵、困境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进行深度解读。认为,武术文化形象的实质是人们对武术意义世界中具有信息价值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思想在自我认知中产生的普遍判断和看法。尽管学界对武术文化形象的学理价值高度肯定,并分别从不同领域展开论述和探讨,但并没有在武术文化研究中树立起充足的“形象”意识。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发现,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架构总体包括八个方面,即中国武术的人文属性、改革路向、传媒驱动、魅力感知、影视效应、教育推动、时代特征、传统遗存。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促进友谊等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因此,举办首届全国武术形象大赛,树立武术大使形象,势必在全世界范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参与这项活动,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全民健身推波助澜,并成为武术项目进入2008年奥运会的前奏曲。 一 首届全国武术形象大赛,成为武术发展史上新篇章 中华武术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武术形象大赛的举办却是史无前例,为古老的传统体育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使这项有着深厚底蕴的群众运动,更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无疑是武术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具有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通过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来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研究了国家形象,将其定位于"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其次论证了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出口"的武术影视作品是宣传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首选途径;再次确立了当今武术影视作品的文化定位,即立足于中国武术的防卫型文化特色,以此宣传注重和谐的和平型文化;最后论证了根据以上定位对武术影视市场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全运会品牌构建离不开品牌形象的确立和VI设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全运会品牌形象特征及其VI设计的原则,分析了十一运会的VI设计。全运会品牌形象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体育性、地区性和国际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在当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使命及战略意义。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得到武术学术界及管理层关注的现实,在分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及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层面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民间武术交流的太极拳与咏春拳可以作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推广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同时要注重加强培养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创造性展示各种媒介中所表达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昊 《体育学刊》2006,13(4):141-144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智力成果迫切需要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正确认识中国武术的性质是厘清如何对中国武术予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从体育性和传统知识性的角度,中国武术能够受到来自于著作权、未公开信息、传统知识和证明商标的保护。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存在缺陷,必须修改《著作权法》,制定专门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或者针对中国武术专门立法,通过司法实践,将竞技武术技战术中的先进技术、训练和恢复方法以及健身武术中的一些“养生之法”确立为一种未公开信息。  相似文献   

14.
体育赛事品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无形资产,是体育赛事自身文化、精神内涵与品牌符号或其他标识的结合。从组织、标识、产品服务以及人格等多维度视角对体育赛事品牌进行再解读,可以看出它包含了组织视角下的区隔标志或符号、赞助商视角下营销利益、消费者视角下的认知与形象以及体育赛事参与者视角下的人格形象等内容。基于体育赛事的载体性,体育赛事品牌应定性为特殊标志,同时构建以特殊保护的立法保护为主,商标权、商品化权的司法保护为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可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力求能较充分地展示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掘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竞技武术是在借用传统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体育的游戏规则发展起来的,而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的文化内涵是有差异的,如果武术过分的被体育化,那么将会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文化内涵。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武术就显示不出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强项、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形象、我们的力量。因此,保持武术的本色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7.
武术健身操是一项激情、健康和经典的时尚运动。它以中国武术的基本要领为核心,以武术技术为基础,吸收、融合了多种现代优秀的艺术元素编创而成,是包含了塑身、技击、健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体育娱乐活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健身操在各中小学普及推广的意义进行研究,使武术健身操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全国各中小学得到长期有效地推广和实施。与此同时既丰富了学校的课内外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继承和发扬了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指出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制定适合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计划纲要。文章从严抓学生思想教育与规范化管理;调整教师知识结构,整合武术资源,编写适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材;以市场为导向,用人之所需,设置实用课程,培养新时代实用型人才;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与交流,拓宽招生与就业渠道,请进来,走出去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源出于武当道教的武术,把武当道教中的乌鸦神灵崇拜与武术活动中乌鸦仿生象形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显现丰富了武术象形动作中的攻防技击,又反映出武当道教神灵崇拜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武当道教武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