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同伴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文化规范的限制,青少年往往抗拒同父母、教师沟通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同伴团体成为他们获得社会支持、了解恋爱相关信息、习得与异性相处模式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多水平回归模型检验了青少年恋爱行为中的同伴效应.研究发现,核心同伴的恋爱行为会显著提升青少年发生恋爱行为的可能性.就其影响机制而言,同伴的恋爱行为会改变团体内部对于恋爱的观念和态度,从而引发青少年自身对恋爱的期待.此外,同伴规模在青少年恋爱行为的同伴效应中发挥调节作用.在人数较少的核心同伴团体内,恋爱行为的同伴效应会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正>在幼儿园的班级里,不难发现,或多或少有那么几个所谓的"调皮"儿童,这些"调皮"孩子的问题行为很多:常常表现出霸道、攻击性强等特点,常与同伴发生冲突;过分好动;乱发脾气;损坏东西等。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能很好地集中,做小动作、随便说话;喜欢"恶作剧",有时会影响老师正常的教学活动。他们的这些行为表现严重影响其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因此对于他们进行适宜的教育是一件非常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探讨父母监管与同伴影响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初中生的越轨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越轨行为显著低于男生; 2.父母监管和同伴的纪律行为会降低个人的越轨行为,而同伴的越轨行为会提升个人的越轨行为; 3.父母监管对男生的越轨行为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女生,而同伴行为对个人越轨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教育者在越轨行为的控制上,应当同时考虑到父母与同伴的影响,充分发挥父母与同伴的正向作用,减少同伴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围绕同伴群体与学生欺凌的关系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却较少关注复杂同伴关系中欺凌的生成逻辑。基于对两所学校高中生的访谈和同伴提名数据,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遵从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在亲密的友谊中选择“有难同当”,因不辨是非地帮助朋友而卷入欺凌;在“表面朋友”关系中,他们为了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行为风格而卷入欺凌。在社会比较效应影响下,亲密朋友之间因嫉妒而诱发欺凌;青少年因视“表面朋友”为竞争对手而成为欺凌他人的“亲密敌人”。同伴关系类型和同伴群体效应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同伴关系网络下学生欺凌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化对同伴效应研究中内生性问题的认识,本文利用北京市三所初中的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学生个体特征是影响同伴群体规模、良好同伴关系和同伴群体位置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期望亦有显著影响,而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作用微弱且不显著.本文将同伴关系性质、自我效能、父母关心与期望等新变量引入教育经济学对同伴效应的研究中,扩展了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6.
同伴教育,是利用有影响力的同伴力量来有效改变群体中其他同伴的认知、态度、信念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把同伴教育运用到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中需要在对象的确定、课程的设计、同伴教育者的培训和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通过对有效问卷调查、主题板报评比、演讲赛决赛三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同伴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的有效教育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一般有:一、多动症。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常常挑衅同伴,无故对同伴动手动脚,或突如其来地推撞、咬伤、抓伤同伴。二、自卑、嫉妒与骄横。有的儿  相似文献   

8.
拒绝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特征及产生原因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社会生活的事实.研究者以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的案例为第一手资料,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发生、发展,探讨教师的教育契机和干预策略,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教育思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提出幼儿交往退缩行为是一种消极性社会适应表现,其基本特征是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陌生环境,不愿与人交往,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等。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与老师、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热情,深受老师与同伴的欢迎和喜爱;而有一些孩子则相对安静,常常独处,不乐意与同伴交往,当面对他人主动提出的交往需求时,往往表现出不自在、躲避或不予回应,即产生了交往退缩行为。由于后者常被认为是"乖孩子",不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1.学生们比较关注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对同伴的发言,就不太愿意"侧耳倾听"。由于没有对同伴观点的倾听,往往导致纷至沓来的发言之间没有多少联系.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也就无从谈起。更令人担忧的是,时间久了.教室里便缺失了倾听的文化,相当多的学生总是希望和教师成为"互助组",却不愿与同伴结盟。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观念里,“幼儿同伴冲突”往往是消极行为的代名词。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这些所谓的“消极行为”在现代教育观中被重新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即在幼儿生活中,同伴冲突也是有教育价值的。家长要想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明确幼儿同伴冲突的特点,了解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生活环境、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我国经典教育著作《学记》就提出"相观而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当下,同伴教育较广泛地运用在教育培训活动中,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利用青少年趋众心理和注重同伴评价的特点,充分利用同伴教育来开展工作,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巧妙方法。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一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狂风暴雨"期,学  相似文献   

13.
同伴侵害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同伴侵害量表、内化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抽样调查了华北和西部两省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16835名学生,对其同伴侵害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同伴侵害对学生内化行为的影响及产生机制。结果表明:(1)在农村寄宿制学校,16.03%的学生报告曾遭受过侵害,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同伴侵害检出率无显著差异。(2)在控制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后,同伴侵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行为。(3)心理弹性在同伴侵害与内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自尊能显著调节心理弹性对内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对理解同伴侵害"如何"及"何时"影响学生的内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干预中,一方面要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应重视个体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压力理论和情感理论,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探讨同伴关系在转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转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各种心理问题明显。转学后,女生、九年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以及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转学行为和同伴关系分别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显著负、正相关;同伴关系在转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为减缓转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应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入学仪式,树立转学生的身份归属感;应以人际情感支持为核心,注重差异关怀,弱化转学生的身份疏离感;应以和谐同伴关系为路径,注重合作文化,强化转学生的身份融入感。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人们关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以及幼儿多元的智能开发,却忽视了幼儿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幼儿在园的人际互动是体现幼儿心智和社会性水平的一个行为,其中同伴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在同伴互动中幼儿能够逐渐理解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不同,进而慢慢地学会尊重、沟通、合作、妥协,而3-6岁正是幼儿同伴互动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榜样更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能帮助儿童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儿童交往中,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需要的,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之间的同伴交  相似文献   

17.
正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榜样更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能帮助儿童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儿童交往中,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需要的,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之间的同伴交  相似文献   

18.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语言发展尚不成熟,幼儿常常通过观察和行为模仿进行学习并建构自身的认知经验。同伴模仿是幼儿心理发展、社会交往和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外化行为表现,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实现社会化发展。但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认知经验不足,缺乏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模仿同伴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青少年世故性、同伴依恋与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对郑州市3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同伴依恋、世故性以及行为情绪问题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结论:同伴依恋、世故性及行为情绪问题间的关系密切,世故性通过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标:考察同伴关系及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影响,意在了解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机制。方法:设置两种考试情境(高他人作弊情境与低他人作弊情境)对52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14份。结果:同伴关系的主效应显著F(1,501)=476.25,p<0.001;性别主效应显著F(1,501)=33.154,p<0.001;同伴关系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501)=35.48,p<0.001。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高他人作弊情境下,男生作弊意向显著高于女生F(1,501)=38.65,p<0.001;而低他人作弊情境下,男生与女生的作弊意向差异不显著F(1,501)=3.76,p=.053。结论:性别与同伴关系共同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男生风险寻求的特点使得他们在面临"损失"时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作弊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